首页 > 故事分享 列表

睡前故事

孟泽龙:我明白了科学的真正含义

  一
  
  孟泽龙想当科学家。
  
  他想象中的科学家,都是身穿白大褂,不苟言笑,终日在实验室忙碌,有朝一日带着成果出现在世人面前,很光荣。
  
  2008年4月,孟泽龙得到一个近距离接触科研的机会。
  
  作为翱翔计划的第一批学员,他在第一轮面试中就让考官们印象深刻。这位来自北京十二中的高一学生,像读保证书一样铿锵有力地表决心: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我会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时间,全心全意投入。
  
  基于自身兴趣,孟泽龙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确定了《铁碳微电解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的含氮污染物》这一课题,打算通过研究,针对北京城市缺水和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在此之前,孟泽龙过着程式化的高中生活。
  
  他喜欢做实验,但在中学课堂上,实验课就是老师把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学生跟着照做。
  
  现在,进入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导师刘菲教授的开场白令他吃惊,他说:没有人规定你几点来做实验。虽然你不在实验室,但是你可能一边吃饭、散步、睡觉,一边想问题。一旦想好了,你又有可能会钻进实验室就不出来,通宵泡在实验室,抱着仪器等待实验结果。
  
  太自由了!孟泽龙暗暗想到,没多久,他竟真的变成刘菲教授口中的那种人,虽然每天从长辛店家中到中国地质大学,来回要五个多小时,很辛苦,但他来了就不想走,他说:实验室太吸引人了!你可以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去操作,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
  
  孟泽龙和同学王旭、吴萌组成了以他为核心的三人小组。
  
  在导师指导下,他们将课题细化到利用铁碳微电解法去除地下水中的含氮污染物。
  
  他们的目标是去除地下水中的过多硝酸根离子。
  
  刘菲教授提供了好几种处理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比这几种方法,孟泽龙最终选择了铁碳微电解法,即以铁屑和活性炭为原料,他说:这个方法的优点是造价低廉,因为铁屑是工业生产的下脚料,十分廉价,而活性炭也是一种常用的原料,所以这种方法可以在以后大规模推广应用。
  
  这个变废为宝的方法,日后成为孟泽龙的成果。他用这个成果参加第29届安捷伦杯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得了二等奖,站在领奖台上,就像他最初对科学家的想象一样,感到很光荣。
  
  但几年后的今天,孟泽龙停下来往回看,却有另一番心得。
  
  这也是翱翔计划给我的收获,他由衷地说,它改变了我之前对科研的想法,过程比成果更重要,更让人觉得享受。
  
  孟泽龙和同学们在实验室从最基础的模拟实验做起,他们用的水样要用离子色谱仪检测,离子色谱仪可以准确地测出水中的无机离子浓度。他们第一次检测水样时,由于没有经验,配置的溶液浓度过高了,超出了量程。
  
  于是我们想直接将水样稀释10倍再测量。但这样会给实验带来误差,同时也与我的实验设计不符。经过再三的考虑,我们决定重新配制溶液进行检验,而不采用稀释水样的方法。这次我们直接将浓度调为原来浓度的1/10,最后我们终于得到了准确的实验数据。
  
  配置溶液、监测机器、记录数据一遍又一遍。
  
  有时,为了等一个数据,他们甚至如刘菲教授所言,通宵泡在实验室不出来抱着仪器等待结果,因为科学容不得半点疏忽,严谨的过程才能带来严谨、可信的结果。
  
  实验最终要走出实验室。
  
  那时,正值北京奥运会召开。孟泽龙和他的伙伴先在北京通州地区的野外试验场,后来又在奥运会一个水上项目场馆附近,分别进行土壤采样和水质采样。
  
  他们手握两米多长的洛阳铲,来回往地下打洞。一开始,几个同学互相嘲笑:给咱们洛阳铲,是让咱们去盗墓的吗?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洛阳铲一铲子下去有10厘米深,拔出来很费劲,还要举到一定高度,他们打了六七个洞才最终采到了理想的土壤样品,很辛苦,但这些样品的检测结果将对以后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
  
  科学的真正含义是严谨、自由、合作。
  
  在翱翔计划的结业报告中,孟泽龙这样写道,四年后接受采访,他又一次强调:正是翱翔计划为我提供了这次机会,让我走近科学生活,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他不再认为科学家是不苟言笑的,事实上,无论风趣幽默、善解人意的导师刘菲还是帮他盯仪器、试图为他联系地质大学床位休息、随时解答他疑问的师兄师姐,都让他感受到科研人员的人情味儿。
  
  在一次次配置溶液、记录数据,洛阳铲落下去再拔起、再落下再拔起的过程中,他和小组的两位同学也从最初的点头之交发展为亲密好友。
  
  我们有明确的分工,比如谁监测、谁记录、谁留守。但也出现过矛盾,比如,大家参加翱翔计划都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时间的调配上会发生大家都有事、谁也不愿让一步的情况,不过最终我们学会了协商、换位思考,明白在团队中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谋发展。
  
  如今,已是大三的他正准备考研,并打算一辈子从事科研。他还珍藏着在地质大学每天的学习记录,因为那些日子让他知道什么是科研,怎样做科研,科学的真正含义在那里得到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设定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直至今天仍影响着我。
  
  在今年4月份,孟泽龙回到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回归。在这个曾经帮助他成长的地方工作,他感到十分快乐。他把这当做是对翱翔计划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于翱翔学院的回馈。不仅仅是去收获,更要去应用与奉献我们的所得,共同为翱翔计划未来的发展去努力。
  
  收获与奉献,他在向成为科学家的目标前行。


上一篇:与美国自由派为邻
下一篇:心里笑成一朵花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