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里,女人还在窗前的桌子上伏案工作,左手不停的摆弄着头发,眉头也是微皱的。眼睛已经微红却不得不慌张的继续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什么人会把Deadline定在夜里两点啊,真让人没法睡觉”,她无奈的想着。
1:58的时候她终于舒了口气,合上电脑,回想起上学期间的状态和刚才狼狈不堪的样子,对于之间的巨大差别既气愤又失望。曾经那个心无旁骛的人去哪儿了?现在这个拖到最后一秒才慌张动笔的人又是谁?如果当年的状态还在,哪至于每次都这样熬夜赶工,真讨厌现在的自己啊……
我们也曾孤注一掷,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到一件我们并不怎么感兴趣的事情——学习上。但那时尚未成年的我们似乎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的疑问和顾虑,简单的上课、写作业、复习、考试、期待着暑假。虽然可能对学习并不感兴趣,但依然全力以赴着。后来,当我们变为大学生、社会人,那股力量似乎消失了。我们接下了学习和工作上的任务却迟迟不想开始。我们逍遥玩乐直到最后一秒。就算强迫自己提前开始,也会心不在焉,并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对桌子抽屉里物件无比好奇。
于是,很多人开始回想/怀念/羡慕曾经学习时候的状态,畅想着如果高考那时候的注意力和状态能够回来,哪怕工作时间减半,自己现在也一定走向人生巅峰了。
但是,如果我们放眼望去就会发现,被这种差距折磨的人不仅仅只是我们自身,多数人都存在着这样的苦恼,讨厌现在“懒惰的”自己,怀念过去勤奋努力的少年。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苦读的状态寻找回来。难道所有人都沉醉于自己的懒惰,不想改变么?还是其实它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呢?我们或许会认为,我还是我,这才过去几年的时光,怎么就堕落成这样了?在这件事上,我们似乎将全部责任归结在自己身上,“客观”的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然后得出一个让人失望的结论:我堕落了。
先不要急着责备自己,试试将被我们忽略的因素考虑进去吧,然后你再说堕落也不迟。
外界:环境已经变化
或许我还是我,但生活却不再是一样的生活。未成年时期的学生生涯是我们人生中单纯,简单的一个时期。我们无忧无虑,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把父母、老师、学校都当作我们可利用的资源,那么所有的资源都在为我们铲除学习道路上的阻碍。父母承包我们的衣食住行,老师帮我们选择学习的内容,学校帮我们阻挡眼花缭乱的课外活动。我们的认知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几乎被全部放在学习上。如果将学习从我们当年的生活中抽走,我们生活内容也将所剩无几。而现在,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我们被眼花缭乱的世界和纷繁复杂的选择所包围。我们可以今天去击剑俱乐部,后天再去新闻部尝试一下,星期五再花时间想想周末出游的计划。此外,成年的我们也同时开始承担很多责任。如果将工作和学习从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抽走,我们会发现生活就像披萨少了一个锐角,我们依然要惦记父母,照顾孩子,交水电房租,思考未来人生方向,周旋人际关系等等。每一项都需要我们的认知资源加以控制。到头来,分配给工作任务的认知资源已经不能同当年相比。
内在:人的信念也在改变
曾经单纯的生活还包括孤注一掷。我们曾经笃定升学是自己唯一的选择,世界虽然复杂但我们没考虑过其他的选项。现在我们直面精彩丰富的社会,心中也不再对某一项任务从一而终。我们或许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自然没有热情,所以不想开始。但我们对工作的可选择性才是让我们不再孤注一掷的原因,这是我们独立适应社会环境的结果。同样,工作也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需要其他方面的爱好来调剂生活,看电影、健身、烹饪等等。我们愿意为了生活的多彩而付出一些认知资源去管理和安排我们的爱好。当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暂时不去想生活的其他方面,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就像当年高考期间一样。但高中时期我们不是不去想,而是没想过,其中的区别是前者依然在占用你的前意识或潜意识,而后者则不会,因为它压根不存在。
高考单纯的就像纯净水一样,外界和内在都接近100%,交互的结果于是变成了99%×99%=0.98。而现在的你琐事不断,即使我们每项都费力拿出70%,交互的结果也并不能让我们满意,70%×70%=0.49。
这并不是为我们的“堕落”寻找借口,而是试图将更多因素考虑后得到的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潜意识比你更加开明
潜意识比意识更了解我们,也更加不被环境左右。很多人的状态都是“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前半程潇洒快活,视论文、报告、策划如粪土;后半程心急火燎,视吃饭、如厕、睡觉如无物。半夜2点的deadline慌慌张张的在1:58写完发给老板,然后陷入了责骂自己差点没完成任务的状态。这时身体好像分裂成两个部分,完成任务的你指着玩物丧志的你说“凭什么我要给你收拾残局,下次不要管你了!”但其实,无论是玩物丧志的你还是最后完成工作的你都是我们自身,他们是一体的。我们并没有分裂。潜意识更清楚我们的行为模式,每次都精准无误的找到时间节点,之前我们尽情享乐,之后焦虑感徒然上升,开始进入奋笔疾书的阶段,最后卡准时间完成任务。这并不是分裂出来的“完美的你”收拾残局,而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意识层面之下判断任务、规划时间、最后解决任务的表现。
仔细想想,我们期望像高考一样的作息是因为那样生物钟有条不紊,有益身心。我们既不会焦虑也不会烦躁,健康得以保证。但当我们熬夜赶工结束开始责备甚至惩罚自己时,内疚、愤怒、悲伤等情绪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再一次的伤害。我们试图让自己记住这种痛苦的感觉,以防下次再次出现。但实际上,下一次我们还是会继续这样做。就像上文讨论的那样,当年的状态已经难以再现。分担了各种责任的我们已经很难有机会只做一件事了。我们出于对自己身心健康的考虑想要拥有高效的工作状态。但内疚、自责却是完全相反的事情——我们在损害我们的健康。享受此时此刻是现在心理学界认为的人类幸福的秘诀。此时此刻的你已经将艰难的工作完成了,所以细细品味一下工作完成后的世界(呼吸、风声、蝉鸣等等),奖励自己一杯热茶或是热牛奶,然后去睡觉怎么样?将自己和各种消极情绪一起封闭在过去的事情中与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
也许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很想回到原来的状态;即使如此,我们依然从报纸网络或是别人的口中听到他人成功的存在。既然分割比例无法改变(如我们注定只能给工作50%-70%的精力),那就将整张饼变得更大吧。增大自己的认知资源,使得分配给工作、生活、玩乐的部分全部变多。如果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周围存在着对任何事情都游刃有余的人,处理起工作高效又灵活,他们也通常不会拖延工作。这样的人通常经历丰富,或知识渊--BO,或见多识广。的确,主动学习知识和探索世界,积极体验丰富的生活会让我们的容量变大,这虽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就像树木扎根汲取营养的过程一样,是枝繁叶茂最为自然和根本的途径。
我们所羡慕的未成年时期的学生生涯是在他人的关爱和保护下得来的,我们已经成年,脱离了保护。沉溺于过去徒增伤感,此时独立的我们在这纷繁的世界中体验扎根的过程或许更有意义。
专栏回顾:心理健康专家:13条获得幸福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