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身残志坚的潘光旦

2024-10-28 07:33:03

  想起来总会忍不住赞叹,何以有人突遭天塌一般的意外事故,就有那样一种定力面对。比如说潘旦,1916年他十七岁时发生了严重的意外事故,最终导致右腿截肢!
  
  潘旦1899年8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宝山县(今为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他于1913年考取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潘光旦说,家庭要我考清华(学堂),本指望着我出洋,在科举废除之后,这无疑是一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父兄对子弟唯一最高的期望,有气图上进的子弟也必然以此自期。潘光旦后来回忆道,清华学堂对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几乎从开办之日起就用强迫的方式进行。学校规定下午四至五时为强迫运动时间,到时,图书馆与全部课堂、自修室、寝室都给锁上,只有体育场与体育馆敞开着。更有硬性规定:学生要取得留美资格,还必须在以下项目上达标,即跑得够快、跳得够高、游得够远而且这一条章程执行得十分严格。不言而喻,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避免成为书呆子,只会专啃书本、足不出户、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潘光旦看来,缺点也是有的,特别是在最初美--国人担任指导的若干年里,一般的鼓励有余,个别的指导很不足。入校不久的潘光旦好强,总想做到文武双全,他想在体育方面也让自己做好做强,于是选择跳高作为经常锻炼的项目。但由于一般的鼓励有余,个别的指导很不足,潘光旦在一次参加学校体育运动时受伤,付出了沉重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无论是潘光旦本人抑或家人,都没有向学校兴师问罪。相反,潘光旦更多的是自我反省:是我由于醉心体育运动而不得其道,终于失落一条腿;是我想在体育方面,也出人头地,好高骛远,一意孤行,当然要负主要的责任。那么谁负次要责任呢?当然是学校。潘光旦说,但若当时,作为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够得到一些指导,这毛病与后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我想是可以不发生的。面对不幸,只有理智对待,没有无理纠缠。这就是潘光旦及其家人的姿态。随即,为了治疗,潘光旦休学一年多,然后重新上学。他在学校曾受到褒奖,褒奖词说他言动安详,殊堪嘉尚。潘光旦对此不由自嘲道:一条腿的人也自不得不安详些了。
  
  然而,潘光旦骨子里就不是个耽于安详的人。他曾自述:1916年初,我割掉了一条腿,照说应该知难而退,把(出洋留学)这样一个远大的目标收起来,或至少收得近些罢。不错,在病后回家休养期间,我也曾一度动摇过,但转念一想,一条腿上学、毕业、出洋,不更是稀罕么?物以希(稀)为贵,不更足以自豪么?这才复了学,从此,对出洋的热衷,当然不是减轻了,而是逐年加重。考虑到自己已是残疾人,潘光旦还去找过当时的代理校长严鹤龄,问像他这样的残疾人还能不能出洋。结果不知是代理校长存心刺激他,或是真那样想,居然给了他这样的答复:不太好罢,美--国人会想到我们中-国两条腿的人不够多,把一条腿的都送出来了。
  
  潘光旦果然不是个安详的学生,他偏不信邪,偏不放弃自己的向往。好在后来换了校长,而且潘光旦学习成绩合格,他想出国深造的愿望终于实现。他由此感叹道:一条腿的人对出洋(留学)犹且如此不肯放松,其他长得更健全完整的人岂不是更多属分有应得,不甘交臂失之。从这里不难看出潘光旦身上那种决不为安详所束缚的心性。还可以佐证这一点的,是1922年7月的一天,潘光旦和梁启超的一次交集。那天梁启超在清华学堂给一群学生讲授中-国五千年历史鸟瞰。课后学生们纷纷交上作业,请梁先生阅批。其中潘光旦写的《冯小青》一文引起梁启超的格外关注,不仅阅毕大加赞许,还提笔批道: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泛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末句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这是梁启超自谦,但他希望潘光旦将所学兴趣进行聚焦,务成就其一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的期望,也是肺腑之言。但这时潘光旦再次显示了他身上不安详的心性,他没有听从梁先生教导,而是继续走广与--BO的学术道路。最后自成格局:一生学的是生物学,教的是社会学,讲演的题目则遍涉文史哲
  
  潘光旦拖着残疾的身躯留美,勤奋学习生物学、动物学、古生物学、遗传学、单细胞生物学1926年学成回国后,先是在上海多所大学任职,后到北平清华大学,抗战开始又到西南联大任教。至于为作各种专题演讲,他撑着拐杖的足迹,更是遍涉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四川、贵州、云南、广东以及北平等地。他1934年8月7日写的《欢送游美学生的一封公开信》中说道:一个人能够起而行,也就是能够坐而思,能够开拓,也就能够发明,其结果总是一个制天而用,总是一个人定胜天。从中我们能够理解他何以在右腿遭截肢后,即使撑着拐杖也要坚持出国的原因了。有这样起而行的意念,必然有他坐而思的深邃不纠结不抱怨腿残的意外打击,不接受梁启超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的规劝,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且行且思,学成归国,讲学各地,任教多校,成为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思想文化界具有渊--BO学问的学界巨擘。而受潘光旦先生的故事启发,我想到,人双腿走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抵达。当然,前提是你得有思想。


上一篇:当金融遇上互联网
下一篇:想这样回趟家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