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睡前小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6篇

2024-10-28 07:33:03

睡前小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篇关于北大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睡前小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1):

我是北大穷学生

  我常常回忆起我初入北大的情景。

  1999年高考,我考了县里的文科状元,被北大中文系录取,我成为了母校建校六十年来第一位被北大录取的学生。

  1999年9月4日的早晨,日如薄纱,我和父亲在北京站下了火车,没有目的地顺着人群走出车站。父子俩坐着绿皮火车,挤了十六个小时,从一片天大地大的皖北平原,来到了这高楼大厦之中,疲惫到了极点,同时又对自己格格不入的装束感到很不安。

  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我上身穿着一件长袖的白色衬衣,上面沾满了灰尘,领口黑黑的一层;下面是一件褐色起毛的休闲裤,有些短,把人吊着;脚上是一双劣质的黄皮鞋。最让我放不下心的倒不是穿着如何,我所担心的是手中拎着的那个塑料行李箱,那是我临出发前在集市上花四十五元买的,因质量不好,在离家不到十里路的地方就完全裂开了。我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几段零碎的绳子把它紧紧捆住,里面的衣服从裂开的缝隙中拼命往外挤,我担心的就是它随时都有炸开的可能。

  来北京上学,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按理,第一次坐火车对那个年龄的人来说,是有些兴奋的,但实际情况却让我一点也兴奋不起来。在合肥上火车之后,我拿着自己的火车票,在拥挤的人群里找到我的座位,发现座位上坐着一个孕妇。如何要回自己的座位,是我开始第一次真正处理一个问题。我怯生生地告诉那个孕妇那个座位是我的。那孕妇却一句话也不说,像个小说家深沉地望着我一番之后,又开始像一个旅行家一样双眼望着窗外。面对着这种局面,我不知如何处理。我想告诉她我是北大的学生,我想告诉她,这是我第一次出门远行,可我最终没有说出口。在那片拥挤的空间中,我觉得那么不合时宜,最后我离开了,挤到了另外一节车厢里去。

  就那样盲目地在人群里站着,十六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连口水都没喝上。父亲比我更惨,他和一个同去的亲戚被挤到餐车里,花钱买了个茶座,因为随时可能要换地方,他不得不扛着那个裂开的箱子在人群里挤来挤去。十六个小时我几乎没有说话。我在听着旁边的人说话,我不知怎么插嘴,甚至说,我根本没有想到去插嘴。我就是那样地沉默着。这第一次火车旅行让我到现在为止都害怕坐火车,就像小时候吃腻的食品,一遇到适宜的场景,便排山倒海一样从胃里涌出来。

  那时北大的文科生一年级的时候是要到昌平校区的,校车拉着我们父子直接开到了昌平西郊偏僻的园区。经济上不允许父亲在学校逗留很长时间,父亲必须要当天赶回去。一下车,父子两人就赶紧忙着报到,买生活用品。买完东西,父亲留下了回去的车费,把剩下的钱全给了我,有三百多块钱。

  中午,父子俩在食堂吃了顿饭,觉得饭菜很贵,也没舍得要什么菜,那算是我父亲来北京吃的第一顿饭了。下午,父亲要乘车去火车站。我们父子俩站在园区的那片槐树林里等校车。等车的时候,父亲说你不要不舍得花钱,该买的东西买,该添置的添置,又说了一阵诸如照顾自己,不是在家里,不要想家之类的话。接着我和父亲便陷入沉默。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慢慢地转过身去,望着那长满野草的球场和球场远处的树林。我看见他抬起手去擦自己的眼睛,过了半天,等他转过头来再看我,我发现他眼睛里依然残存着晶莹的泪滴。一阵悲伤的情绪从我心中不可抑制地涌出,说来好笑,那时我差点说出一句话:爸,我想跟你一起回去。

  几年后,我在《鲁豫有约》节目录制现场,重新回忆到这个父子分别的场景,还是忍不住辛酸落泪。

  我知道当时父亲为何落泪,在所有的学生里我显得那么弱小,穿的不像样,买的东西也都是最简单的。他走后,摆在我面前的是茫茫未知的大学生活,而所有的生活费只是那微不足道的三百多元。

  后来我堂兄写信给我,说我父亲是第二天下午赶到家的,那天正好是我堂兄考上安徽农业大学摆酒请客的日子,包了一场露天电影,放映员反复提到我们兄弟二人的名字。我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酒桌上,众人端起酒杯,等我父亲说话。堂兄说,所有的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父亲,他们都在等着父亲讲讲伟大首都北京,讲讲万里之外风光的我。

睡前小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2):

要不要把胡适赶出北大课堂

1917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学西斋丙字12号宿舍里,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顾颉刚,与后来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正在商谈,是不是要将一个叫胡适的新教授从北大哲学系的课堂上赶走。

两人虽住在同一宿舍,却不是一个系的,顾是哲学系。傅是中文系。这一年顾24岁,傅21岁,同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不知道他们后来的事业,更不会知道他们商谈的事情,将决定北京大学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顾颉刚说,他们系这一学期来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适,是美国留学生。原先的教授从三皇五帝讲起,讲了两年才讲到商朝,这位新教授却抛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讲起。同学们都说这是割断中国哲学史,这是思想造反,这样的人怎么配来北京大学讲哲学史呢。同学们想将这位教授赶走,他自己倒是觉得胡先生讲课还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对方去听听课,做个评价,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位新教授赶走。

同是二年级学生,仅是学科不同,且顾还要长傅三岁,为什么顾要如此郑重地向傅请教以做定夺呢?

这就要说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极高,11岁时读完十三经,许多篇章都能背诵。在北大预科三年,已显出不凡的才学。和他同年级,后来成了著名文史学家的毛子水曾说过:在北大读预科时,傅曾对他说过:张皋文在清代学者中,文章和学问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对傅所说的第一的含义虽不甚明确,但颇惊骇他诵读的广博,见解的卓异。其时北大预科尚是桐城派经学大师的天下,如此深厚的旧学功底,自然受到老学究们的青睐,新学生们的钦羡。此后不久,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旧学,只是治学方法有所不同。这样一来,入本科后傅斯年又交了好运,很快便成为刘师培、黄侃、刘汉章这些太炎弟子的得意门生,尤其黄侃。更是视其为高足。傅斯年在学生中的声望,较预科时更其彰显。

再则,傅斯年在学生时期,就表现了极强的组织能力,是闹学潮、赶教授的一把好手。且不说在后几年的五四运动中,此人是集会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就在跟顾颉刚谈话前不久,便做了件漂亮的赶教授的壮举。据北大同学罗家伦回忆是这样的:

朱蓬仙是章太炎的门生,学问不能说没有,只是所教的《文心雕龙》非其所长,在教室里不免出了好些错误,可要举出这些错误,学生们的笔记终究难以为凭。恰好有位同学借到朱教授的讲义全稿,交给傅斯年审核。傅用了一夜的时间看完,摘出三十几条错误,由全班签名上书蔡校长。蔡先生是内行,看了自然明白,可他不信这是学生们自己发觉的,为预防教授们互相攻讦之风,于是突然召见签名的全班学生。同学们慌了,害怕蔡先生要考,又怕傅斯年一人承担这责任未免太重,于是大家在见蔡先生之前,一人分担了几条。预备好了方才进去。果然蔡先生当面口试,分担的同学回答得头头是道。考完之后,蔡先生一声不响,同学们也一声不响,一一鞠躬鱼贯退出。过后不久,遇到一个适当的时候,朱蓬仙果然不再教这门课了。

傅斯年也很自负,听了顾颉刚的话,同意去听听胡适的课,以决定是不是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课堂赶走。认真地旁听了几次课之后,傅斯年对那些要赶走胡适的同学们说:

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于是胡适留在了北大哲学系。

当然了,胡适继续留在北大教书,不能说全是此事起了作用,但是对于一个刚刚回国的留学生来说,若是一出马便失了前蹄,从马上栽了下来,对日后事业的发展,不能说不是一个莫大的障碍。可贵处还在于,傅斯年从未以此自傲,多少年都没向胡适说过。傅斯年去世后,胡适在怀念文章中提及此事。不无动情地说:我这个二十几岁的留学生。在北京大学教书,面对着一般思想成熟的学生,没有引起风波;过了十几年之后才晓得是孟真暗地里做了我的保护人。

睡前小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3):

我被推荐读北大

2009年11月19日下午,匡超跟在几位老师身后走进会议室。在北京大学宣布全国39所中学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后仅一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1)班的学生匡超就已经被确定为该校的推荐人选。一下子。这座百年老校里涌进了各路媒体记者。

在1小时的访谈中,这个17岁的年轻人侃侃而谈,学奥巴马那样挥动着手臂。还时不时地挑挑眉毛。我觉得自己的出生不是偶然的,匡超说,说不定历史选择了我,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从外表看,这个突然出名的男生与普通中学生没什么差别。他有些挑食,从不吃茄子。但一顿要吃4两米饭。他有着阿凡提式的大鼻子,架着一副400度的眼镜。即使下雪天冻到感冒,他也只穿一件毛衣和一件敞开的外套因为穿上棉衣后。有点儿像企鹅。

学生中公认的牛人有3种,要么学习成绩好。要么学科竞赛成绩好,要么课外活动能力强。而匡超3样都很厉害首先,匡超高一进校时就是年级第一,3年后总成绩仍然是年级第一;其次,他连续两年都拿到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数学竞赛也拿过省二等奖。而他的语文和英语也都是强项;再次,他是班长,性格很阳光,搞活动能力强。

许多批评北大该项改革的评论,都拿匡超做例子。有些具有怀疑精神的网友,开始人肉搜索他的出身。

我生长在丹阳农村,父母都是普通教师。这个还没有成年的学生坦然地面对这一切。他自称匡夫子,在班级日志上,总是以匡夫子云起笔,模仿太史公的笔调,指点江山。他的床头放着3本不同版本的《毛泽东传》,还有《资本论》以及暂时看不太懂的王小波。

早在公众瞩目之前,匡超在南师附中已经尽人皆知。有人说,宿舍晚10点熄灯,别人都在海聊或沉睡,只有匡超躲在男厕所昏黄的灯光下,读英语,看数学书。有人说,物理竞赛前太紧张,他20天没洗澡。还有人说,有他在,连组织活动当个头儿都难,因此,有位学生只好在高一下学期转学回乡读书。匡超本人认为,这些故事中,演绎的成分居多。他觉得,学习从一开始就是快乐的。

上小学时,他就是故事大王,还自编相声,擅长**子鼓。不过,当他从相对闭塞的农村来到省城,起初还是有些不适应。高一时,他被任命为徒步11公里活动的首席执行官。他给同学们作动员:我们的目的地是aaaa级景区雨花台。他一字一顿地把a说了4遍,同学们偷笑,老师小声提醒,说4a就好了。  从此,在学习之余,他开始有意识地拓宽视野。有一次,江苏省教育厅选了10名优秀学生访问澳大利亚某城市。对方市长在市政厅接待,事先没打招呼就让中国代表团发言。在学生们的一致推举下,匡超用纯熟的英语即兴作了演讲,受到澳大利亚当地媒体的称赞。

实际上,在被校长推荐给北大之前,就在11月初。匡超与自己心仪的北大也有过一次交锋。

在这个由北大某位副校长带队的座谈会上,匡超先是与北大副校长一起追忆了北大的历史,接着话锋一转,问对方:老北大一枝独秀,但今天的北大对自己的追求是不是发生了改变?此后,当这位副校长回答一名学生的提问时,他觉得不太满意,便继续追问,甚至还给北大挑毛病。而那位北大副校长私下里对匡超的评价很高,认为这个学生的思辨力、责任感和使命感非比寻常。

如果北大都容忍不了我的张扬,那我想不到还有别的什么地方?匡超直言不讳地说。

他心仪北大多年。高三(1)班教室的墙上贴着每个学生的志愿和对自己的寄语,匡超在北京大学下面写的是: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5000年的辉煌中华。因此,当他日后在电视上嚷着要改变世界,同学和老师早就习以为常了。

很多同学好意劝他,中国社会需要的是沉稳低调,连父亲也觉得儿子有些年轻气盛。每到这时,匡超总是反驳说,毛泽东年轻时就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周恩来上中学时也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哪个不是狂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他碰见一位乞讨者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在争抢一瓶讨来的营养快线,后来不慎打翻在地。那位乞讨的父亲马上站起来,啪啪两巴掌打了两个孩子。很多人漠然地走过,匡超却百感交集,他把身上所有的钱掏出来给了他们。如果我被北大录取,有机会要去农村转一转。他欣赏奥巴马在上海时说的一句话:真正值得敬佩的人,心中装着的不光是自己。还有民族,还有国家。

如今,被推荐上北大的匡超无暇顾及由此带来的余波。他正忙着组织班上的内阁成员,针对本班期中考试整体滑坡的问题,拿出一整套整改方案。同时,不顾自己形象不算上佳的事实,仍在争取作为学生形象大使,代表南京市申办2014年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而对于最近发生在他身上的风风雨雨,他引用了一句在南师附中学生中流传甚广的话:20年后,这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朵小浪花。

睡前小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4):

北大的夏天,只有记忆很潮湿

  一

  北大的夏天,只有记忆是潮湿的。我们不是植物,不能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青春在窗边的风中飘逝了。玻璃做的风铃摔下来,发出最后短暂的呼救声。谁来救我们呢?水瓶躺在床脚,布满灰尘。大四了,没有人像以前那样勤劳,跑到水房去打水。宁可渴着,要么喝凉水。床头女明星的笑容已经苍白,像一朵枯萎的忘忧草。录音机里还是那首令人心恼意乱的老歌,劣质的磁带,快要转不动了。

  毕业论文上的字,像蚂蚁,各自回自己的家。我们或留下或离开,这座城市,我们待了4年,尚未熟悉。

  某某人出国了,某某人上研了,某某人找到了一个肥得流油的工作,某某人被遣返到偏远的家乡。一切都以平静的口气诉说,一切都不能引发一点激动。大四的最后几个月是一潭死水。

  一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研的朋友诚恳地对我说:没意思。他拿到那张梦寐以求的通知书后,静静地端着一盆衣服,到水房中冲洗去了。水房中哗哗地流水,总有好心的同学去关上。而时间是关不上的,虽然我们谁也不说。

  快毕业了,粉刺一点也不理会这个变化,依然肆无忌惮地生长,在我们胡须还未茂盛的脸上。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摔了好几个缺口,还是舍不得扔进垃圾堆里。照来照去,这个脸庞怎么也不能让女孩喜欢。月光都是伤人的,在一个接一个的不开心的夜晚。

  昆德拉说,聚会都是为了告别。

  还在想江南吗?还在写那些关于江南的诗吗?还在为那个江南的女孩子牵肠挂肚吗?

  没有说没有的时候,有气无力。大讲堂拆除了,没地方看电影了。而那最后一场电影,恰恰又是看过的。爱和被爱,似乎都没有发生。

  同窗们比陌生人还陌生,即使那位睡在上铺的兄弟。一直都搞不清楚他的发型是怎么梳出来的。好多次想问,却没有问。

  大家都躺在床上看书,不再去教室了,不再去听课,尽管讲课的是妙语连珠的教授。也不去图书馆,尽管图书馆里有460万册藏书。躺在床上是自由的,看不下去的时候,便随手把武侠和爱情扔到床下。

  宿舍的墙也会写诗,受诗人们的熏陶,墙上爬满甲骨文,等待下一届的古文字学家们来解读。他们想象得出,自己所住的铁架上曾住过怎样的一位前辈吗?

  女生楼前的白杨树,听惯了那五花八门的呼喊,或悠长,或短促,或如巨钟,或如电子琴,或深情,或绝望。那些呼喊的男生站在树下,日复一日地呼喊一个个女生的名字和名字后面的如花似玉。以后,还是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呼喊,只是换了不同的名字。

  白杨树拱卫着女生楼,一言不发,一对恋人靠着它接吻。另一边,是另一对恋人。

  这座宽敞而狭小的校园。

  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到一半,就已泪流满面。仅仅是为了这座圆明园废墟上的校园,还是为了我们未曾燃烧的青春?

  毕业前夕的小饭馆里挤满了毕业生,大声嚷嚷着劝酒的,默默地一杯杯喝光的。酒是青春的象征。那些最撕心裂肺的话,是刚刚喝醉时从心里流出来的。

  第一次喝醉酒。原来醉酒的滋味这么难受,睡又睡不着,站又站不稳,大脑是停止转动的风车。

  老板娘说,每年6月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她已习以为常。而对这一茬毕业生来说,这是最后的狂欢。

  毕业生是最早光顾食堂的一群。学弟学妹们都还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们趿着拖鞋走进食堂,一边皱眉头,一边挑选能够下咽的菜。从凉拌海带里吃出一只壁虎的尸体来的经历,以后将成为一个流传不衰的典故。大学食堂里,好吃的就只有典故了。

睡前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5):

梦想离北大有多远?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又浅,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儿子,就送到城里去。

  妻的一个表妹嫁在城里,帮儿子联系了学校,还让在她家吃住。可事不随人愿,妻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du自sha。儿子自然不能再去她家吃住。儿子在城里上学成了问题。

  他们夫妻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丈夫去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工。那家工地每天中午管一顿饭,可他从不在那里吃,下了班赶忙往“家”里奔,给儿子做饭。每顿都做一份可口的饭菜给儿子,他则吃点煎饼、咸菜。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升入四年级后,成绩急剧下滑,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了中下游。他急了,先是劝说,继而便打,把儿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红肿胀。儿子趴在床上疼得哭,他则在一旁心痛、失望地抹眼泪。

  他想辅导儿子,拿过儿子的课本,才知道根本辅导不了四年级的儿子,他想像城里人那样请个家教,可他干小工挣的那点钱,根本请不起。

  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烟一根接一根地抽,叹息一声连着一声。

  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让儿子每天放学回家后,把一天所学转教给他,儿子当老师,他当学生。

  年幼的儿子觉得好玩,一下子提起了兴致,上课再不交头接耳,搞小动作,眼睛瞪得老虎似的,巴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住,以便晚上好教父亲。

  晚上,儿子老师样地讲,父亲学生样地听。父亲有不懂的,就问儿子,儿子有的会,有的也不会,但儿子从不说不会,却反过来熊他,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父亲就羞愧而无奈地点点头。儿子还会说,自己想去,明天再告诉你。父亲心里笑笑,并不点破,就一边想去了。第二天晚上,儿子准会把那题详细地给父亲讲一遍……

  渐渐地,父亲能问住儿子的问题越来越少。小学毕业,儿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初中三年,儿子每年都考第一。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后,变得懂事了,理解了父亲这些年来的苦心和艰难,就对父亲说,您今后不要再陪我学了,我长大了,我会努力学习的,您放心就是。

  父亲欣喜地连连点头,可晚上照样让儿子教他。

  儿子再不忍心父亲陪他受罪,想了想说,我每晚回家后,把学的东西背一遍给您听,您认为可以了,我就睡觉,您认为不行,我就不睡觉,继续学,直到您满意为止……

  儿子的懂事和体贴,让父亲泪眼朦胧。

  从此,每天放学回家后,儿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复述当天所学,每次考试,都把试卷拿给父亲看。

  儿子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儿子成为他们镇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睡前小故事_北大的故事大全(6):

成绩倒数怎样考上北大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之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

  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除了班主任的英语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

  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强烈的挫败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的出路。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订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上一篇:睡前小故事_出走的宝宝睡前故事6条
下一篇:睡前小故事_匿名的儿童睡前故事4篇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