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录的儿童睡前故事4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篇关于记录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关于记录的儿童睡前故事(1):
爱的记录
有太多话还没有对你说,有好多事还在心里。给你的礼物,你会好好保存的吧。好想快点快学,这样就可以看见你了。希望你在那边
我过得好点
的爱从哪里开始,又会在哪里结束。
你刚刚来的时候,我并不在意。那个时候我只觉得你是一个大家小*姐,我们不会有太多的语言。我也不会去招惹你。
当你和大家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认为这孩子很一般,不过声音还好听。后来,每次你答问的时候,我都会注意听。看着你的背影,想象着我们相遇的时候,不过那个时候我只是觉得自己在思春,也就不去在意。每天还是继续过着自己快乐的生活。
也许没有你的生活会美丽一点。但是你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到学校的无聊。想找点其他的事情来做,于是乎开始和大家下棋,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你也会!我就想和你下几次,我也如愿以偿。在下棋的时候,看着你你的动作,听着你说的话,感觉是那么的迷人。那个时候我还不在意,以为自己不会喜欢你,想要克制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我在远处,看着你学习骑车,我觉得是那么的好笑。可是看到你摔跤,又有一种想要过去扶你的冲动。不过我还是忍着了,我不想和你有太多牵绊【那个时候我是这么想得,因为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不会轻易的喜欢别人】。
你的出现打乱了我原本的生活计划。
从初中以后,我都开始变的格外珍惜身边的人。就是坏人我也会关心下。因为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不然扥会失去之后就回到原来。就算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也回到原来的自己,所以我很珍惜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光。我会加班上每一个人的QQ,谁也不列外。加你了之后,和加其他的人的时候一样,我会去看看你们的空间。然后小小的评论下,在悄然离去。
那个时候我觉得你还不错,是个很好得女孩,但是我不会去喜欢你,因为心里有个影子一直在。可是,命运就是作弄人,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到你,于是每天我都会去教室看看你那个美丽的背影。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最后连上网的次数也少了,【也许是那短时间钱不、够】。后来,我想组织一个五子棋赛,为得只是和你接触。因为我始终找不到解决你的理由。当比赛结束后,我虽然是第一,但是我并不快乐,因为没有你的鼓掌,没有引起你的注意。
想要不去承让,却怎么也做不到。
放佛命运就是这么的奇怪,我想了想,决定做个潇潇洒洒的人,觉得自己还小,不应该为感情而苦恼。我开始逃避。开始自欺欺人。
但是故事就是如此的起伏不定,本以为我会一直做以前的自己。可是再次因为下棋我们又走到了一起。那个时候我想:无所谓,反正我不会和你有感情。慢慢的我们下棋的次数变多了,我也开始喜欢上这种感觉。。。。
听老师说,要到5.4了。恰好卧室5.1的生日。我的愿望居然莫名其妙的是:喜欢每天和你多待一会。我都奇怪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我不敢不想,我怕想到最后是一个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又再次的逃避】
谁知道造化弄人,我想在生活中找点事情给自己做,于是我想演小品,也去演讲,还去了辩论【当然这个最后也没开始】。没想到的是你也参加了这些。【没想到这样也行】!
写好剧本,我突然就感觉到,人生就是一个表演。没有彩排,没有事先的安排,全部是临场发挥。
看找你演小品的样子,我们是哭笑不得。那段时间让我牢牢的记住了你。看着你的动作,听着你说话的声音,我陷入了痴迷。我都不敢承让,本来想的是:顺其自然。
关于记录的儿童睡前故事(2):
记录“大历史的失踪者”
你能叫出曾祖父的名字吗?在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培训时,李远江总会向学生这么提问。答案绝大多数是否定的。
我曾祖父又不是名人,谁会记得他?你曾祖父不是名人。但他是实实在在的,活过的一个人。在历史潮流中,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他们的故事,与成功者同样精彩。李远江反复告诉学生。
2013年4月初,在北京建国门外大街外交公寓的一间办公室里,李远江给记者递上了新换的名片,《东方历史评论》高级编辑,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总策划,名片是手写的,新的职位才刚刚确定下来。李远江199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任教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中学(后并入北京四中)。2002年离开学校,从事多媒体历史教学软件开发,2007年参与《先锋国家历史》(即《看历史》)创刊并担任记者,今年年初离开杂志,但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继续进行。1974年始创于克里夫兰大学的国家历史日,如今已成为全美最有影响的中学生历史研究竞赛,每年有70多万名中学生踊跃参与。活动不仅培养了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推动了国民历史教育,而且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李远江希望把大赛办成美国国家历史日大赛那样,让历史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人都能书写自己的历史。在他看来,了解历史是构建公民社会的重要基础。培训孩子更有意义大学期间的李远江就爱追问,因此选读哲学,研究马列主义,但仍有深深的困惑。毕业后,李远江踏上中学的讲台,教政治,讲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但他无法解开自己的困惑。两年后,历史科组缺人,李远江主动申请改教历史。在学生眼里,李远江不是一个直接给答案的老师。他讲隋朝史,会告诉大家隋炀帝有两个谥号,一个叫隋明帝,是他死后群臣廷议的结果,而另一个是隋炀帝,是唐代史官对他的评价。从明帝到炀帝,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关于答案,他会给学生提供不同时期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自己寻找历史的另一面。新课改开始时,李远江将学生成绩的50%用于实践考核,放手让学生去调查什刹海的历史,学生们很投入,纷纷到什刹海周边的老人家里去走访,还去北京历史专家那里请教,在搜集了大量文字记录以后,合作完成了一篇资料翔实的研究性课题《什刹海的由来》。几个学生拿着这份作品问他:老师,这篇文章能不能发表?李远江觉得这是一篇出乎意外的出色作品,却找不到展示的平台。他由此希望创办一个大赛,展示作者们调查记录的真实历史。一开始,他准备面向成年人举办历史写作大赛,但一个朋友提醒他:相对于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的学生而言,成人的思维相对比较固化,短期很难改变。而孩子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不断成熟期,培养孩子,比培训成人更有意义。这样的实践持续了两年。之后李远江辞职,做了五年教学软件编辑,直到2007年,《先锋国家历史》创刊,李远江又转行成为记者。这一次,举办历史写作大赛的提议终于被主编唐建光采纳。2011年,在《看历史》杂志和《中学生历史教学》的赞助下,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顺利启动。大赛另一位负责人常疆曾是位网络工程师,有技术有职位,拥有国际经贸和心理学的双学位。偶然问听说了这个历史大赛,被打动,成为李远江的得力搭档。这个世界永远需要一点情怀,一点坚持。行走17个省60多所学校第一届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的主题确定为我写我家。公告发布后,他们收到了几百份投稿,仔细一看,哭笑不得:投稿都是一些史料的简单罗列,有的学生甚至把百度百科里的资料一字不差复制粘贴。还有学生把比赛当成新概念作文大赛,凭空捏造故事。
对中学生来说,要当史官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此前并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李远江和评委们商量。决定到各所学校里进行写作培训:写历史不是写穿越小说,也不是写学术论文,它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个故事。必须真实可考。筹备期间活动经费短缺,李远江为了节约开支,两个城市间尽量不住店,就在火车上睡,到了学校就开始培训,讲完课又开始新的旅程,很少休息。第一届大赛后,李远江去了12个城市,给近5000名师生做培训,积累了100多所学校的资源。在广东松江,李远江问在座的学生:你们知不知道,每天和你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和你们在一个饭桌上吃饭的你的亲人们,其实你并不了解他?你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大的历史事件吗?你知道他在这些事件中都做了什么吗?你知不知道他经受的痛苦和曾经的梦想?一名中学生留言道:远江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关于记录的儿童睡前故事(3):
中国独闯非洲女摄影师梁子,10次独闯记录
她,2012年荣获第六届中国户外年度金犀牛奖最佳户外摄影师奖,她,14年间前后10次探访非洲这片神秘的土地。她的镜头里记录下形色各异的黑人部落生活。她和非洲都有哪些有趣故事呢?
首次去非洲,住在国王叔叔家
梁子,1961年生,北京人,1977年参军,成为一名军中战地女记者。1998年,成龙的电影《我是谁》的男主角油彩形象,突然激发她去非洲看看。
2000年7月,梁子辞去《中华锦绣》画报的首席摄影师职务,单枪匹马闯入南部非洲的莱索托王国。到了莱索托,就住在了酋长家里,而酋长恰恰是国王的叔叔。梁子笑称自己一不小心进了国王家族。当时,有很多人围在酋长家里,当地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也没见过其他外国人,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中国在哪?”梁子就比划地球的样子解释中国和莱索托的位置。
梁子说,那里没有洁净的饮用水,连足够的水也没有。每天只能往塑料瓶子里灌点水,从头上淋下来,算是淋浴。梁子经常下去采访和拍照的那些丛林里的小村庄,人们喝的就是土坑里的泥浆。为了不因生病影响工作,她只好一天一天的不喝水。不仅因为缺水,还因为那里没有厕所,每次方便都是比较痛苦和尴尬的事。
就这样,梁子和当地的人同吃同住,很快成了朋友。她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他们的日常生活:捕鱼、造酒、榨棕榈油、做肥皂;记录下妇女如何跪着生孩子,如何为了生孩子在结婚8年后与丈夫再举行一次婚礼……
“你一个人在这儿呆这么久,应该找一个男朋友。”一天,村里的女人对梁子说,“才宝可是全村最帅的男人,会说英语,他做你男朋友怎么样?”媒婆上门了。领来的小伙子,梁子提高了嗓门开玩笑:“OK!按你们的规矩是不是先送上聘礼或者是定金呀?”
才宝当真了,一直看媒人的脸色。梁子一看他那么认真,哭笑不得。梁子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一夫一妻制的国家,他们听后很惊讶。后来,梁子和这个叫才宝的黑人小伙子成了好朋友。才宝有时开玩笑:“我家有34只羊,5头牛,3匹马,如果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我会给你一些。”
非洲是艾滋病高发区,让梁子感到意外的是,塔巴姆村当地人对艾滋病人并不躲避,相反,他们给那些挣扎的灵魂以敬重。梁子曾用镜头记录了艾滋病患者——一名小学女教师生命崩溃的全过程。从她得病一直到死,周围的人对她没有任何歧视,家里、邻居都照样来帮忙。她死前,跟梁子说了很多话,她的葬礼1000多人参加。梁子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洁最真挚的情感。
在黑人部落生活4个多月后,梁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回国那天,大酋长为她开启了国王宴上最尊贵的红酒,村民们为她唱起送别的歌谣,梁子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2000年11月,梁子出版了《独闯非洲高山王国——一个中国女摄影师在黑人村落的生存纪实》一书,她用镜头,用心灵,撩开了这个非洲荒蛮小国的面纱。
听到塞拉利昂总统对中国政府的感谢
从莱索托回国仅几个月,梁子又做出了一个令朋友们瞠目结舌的决定:到西非的赛拉利昂。该国有“钻石之国”的美誉,为争夺钻石爆发了长达10年的内乱。
在塞拉利昂的小镇博城,经酋长的介绍,梁子住进了当地一户叫阿米的女主人家里。阿米得知有位中国女人将要住进她家,老早便收拾好了房间。那时气温高达40℃,又没有电。梁子说,头天夜里闷在蚊帐里像被蒸的肉包子,浑身上下一个劲儿地冒汗。第二天起床一看,身底下的床垫竟然是一块大海绵。
塞拉利昂是钻石的产区,电影《血腥钻石》就是在那里拍摄的。亲身感受后,梁子才发现,影视作品里的影像都是虚的,非洲有着极端的贫乏,也有极致的快乐。小山村很贫穷,一周只有两天有发电机发电,每次两个小时,没电的时候,只能用自制的蜡烛;至于饮食,则更是简陋,活的螃蟹,用水随便煮煮就吃了。虽然物质生活很匮乏,但梁子每天晚上总能在月色下看到人们放歌的身影。一次拍完照片回家,走在路上,村里的几个女人跑过来拉住她的手:“你太闷了,来,我们教你唱歌、跳舞。”
2001年,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塞拉利昂总统卡巴来到梁子居住的博城,召开万人大会宣布战争结束。梁子发现,卡巴总统提到感谢中国时,周围有不少记者的目光落到了她身上。这时她才发现,全场上万人中,只有她一个中国人;而所有的记者中,只有她一个女性,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
用镜头记录非洲,宣传非洲
2005年7月,梁子第3次闯非洲是去了一年只下两次雨的厄立特里亚,那里年降水量仅有20毫米,满眼是看不到边的沙漠。而到达之后,梁子遇到了最大的麻烦是不能拍照。
梁子在随后的日子里便开始和村民处关系,哪个头疼发烧了就送去些中国药,病人吃了很快就好了。村长也有生病的时候,梁子也拿些给村长,后来没药了干脆使出按摩的功夫缓解病人头痛。最有意思的是,她从当地居民那花高价买了一只羊,告诉村民谁让梁子拍照,谁就可以去领羊肉。后来梁子和当地人的关系处得越来越好,一个半月之后,居然有人主动提出“你不是想拍照吗?拍我吧”。甚至有男人说:“拍我的女人吧!你可以拍。”
关于记录的儿童睡前故事(4):
母爱从不卑微,献给拾荒母亲的心灵记录
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着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回报,只希望我们过得好。
2010年6月,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上,一段名为“母爱无价”的公益短片感动了无数旅客:夕阳下,一位衣着简朴的母亲,用力地骑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拾破烂——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这位母亲背井离乡,坚持了9年的拾荒生涯。而制作这集短片、将这位“卑微”而伟大的母亲推向公众视线的,就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冯英龙。
母亲捡破烂,儿子难受又无奈
冯英龙的老家在江苏省邳州市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为了给患脑瘤的父亲治病,供自己和弟弟读书,母亲于化玲不得不南下江都市打工,已经好久没有回来过……
2001年10月19日,14岁的冯英龙一放学就撒腿往家跑。离家半年的母亲今天要回来,他要赶回家为妈妈做一顿合口的饭菜。
经过大奎家时,飞奔中的冯英龙和刚走出门的大奎撞了个满怀,大奎有些不高兴:“你着什么急啊?”“我妈今天回来,她说给我带了一双球鞋呢!”“有啥好高兴的,不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吗?”“你才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冯英龙生气地回了一句。大奎不屑地说:“你妈在江都收垃圾!那球鞋自然是从垃圾堆里找出来的了!”“你胡说,我妈在工厂上班!”冯英龙反驳道。“不信你回去问你妈!”大奎不甘示弱。
进了家,妈妈已经回来,正忙着给他们做饭。冯英龙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可大奎的话让他心头沉甸甸的。他无法相信大奎的话,更无法想象慈祥温柔的妈妈会整天与垃圾打交道。
于化玲开心地把冯英龙拉到自己身边,仔细地端详着说:“小龙又长高了,胡子都长出来了……”冯英龙望着母亲,眼前不禁浮现出母亲弯着腰在恶臭的垃圾堆旁刨垃圾的情景,他不自觉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了出来。
吃饭时,妈妈觉察出冯英龙的沉默寡言,问道:“小龙,有心事吗?”冯英龙实在是憋不住了,小声问道:“妈,他们都说你不在工厂工作,你到底在江都做什么工作?”于化玲愣了一下,说:“妈没文化,进不了工厂,只能收破烂、卖废品,可收破烂也能供你上大学啊!”冯英龙低头吃饭,没再说话。
那一夜,母子俩都辗转难眠。
无私母爱,何来贵贱之分
2006年9月,冯英龙考上了苏州一所大学,弟弟也上了高一。他心里明白,他和弟弟之所以能安心上学,多亏了母亲拾荒挣来的钱。可对于母亲的职业,他从不主动跟人提起,就算有人问起来,他也是敷衍过去。就在这时,父亲因癌症复发,离开了人世。送走了丈夫,于化玲和两个儿子开始相依为命。
2007年2月底,春节刚过,学校还没开学,于化玲便邀请儿子去江都住两天,也好陪陪自己。这是冯英龙第一次走进母亲独自在外拾荒的生活。
半夜,冯英龙被冻醒,于化玲赶紧把棉袄给儿子盖上:“这屋子冬天就是冷,明天我再给你买一床新被子。”睡在床上,冯英龙心里不知什么滋味,这么多个冬天,母亲只有一床薄薄的被子,又是怎么熬过来的?
第二天凌晨4点,天还黑着,于化玲就起床了,她得抢在环卫工人收垃圾前上街,这样兴许能捡着几个塑料瓶或者几个废纸盒。怕吵着儿子,她蹑手蹑脚地做了点泡饭,就着咸菜吃了几口。吃过饭,便推着三轮车出了门。三轮车叮叮咚咚的声音惊醒了冯英龙,他推开门,想看看母亲走多远了,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扑来,惊得他赶紧关了门。
到下午两点左右,母亲才回来。冯英龙问她吃了没有,她说吃了。在一旁晒太阳的李婶忍不住说:“你妈天天中午就吃五毛钱的煎饼,这样下去,身体哪能吃得消。”于化玲忙说:“没有,我天天中午都吃得饱饱的。”
下午天气好,冯英龙硬要陪着母亲去拾荒。一开始,于化玲不同意,可后来一想,儿子对于自己的工作一直心存偏见,也许让他跟着瞧瞧,说不定能解开他心里的结。
在一家商场的垃圾堆旁,于化玲停下了车,她简单套了一副手套,便开始从垃圾堆里捡废纸箱。冯英龙站在一旁,见路人都厌恶地绕着走,可能是躲避垃圾的气味,他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眼光母亲受了多少回。于化玲像没事人一样安慰儿子说:“妈习惯了,这世上什么工作不都得有人做吗?工作无贵贱之分,只要你肯用心,每一份都是好工作。”
在回家的路上,于化玲买了点水果,顺路去了王奶奶家。老人独自寡居,于化玲是去她家收破烂时认识的,两人感情极好。于化玲把儿子拉到老人面前说:“这是我大儿子小龙,在苏州上大学。”看着母亲一脸自豪地介绍自己,冯英龙被深深地触动了,自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大学,可母亲依然以他为荣,或许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不会嫌弃自己的孩子,不管你是高官富商,还是普通百姓,在母亲眼里,你都是最优秀的。
冯英龙突然心里一阵针扎似的痛,母亲从来不曾嫌弃过他们,可自己对母亲呢?母亲为人处世时的泰然自若,让冯英龙感到自己心胸的狭隘。他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亲情不应有贵贱之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冯英龙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没事的时候,他会在校园里转悠,看见空的易拉罐或塑料瓶,会收集起来带回寝室。他开始坦然地在宿舍说起母亲,说起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不易,也说起母亲在江都的拾荒生活……引来室友唏嘘一片。
此后,冯英龙靠打工和卖塑料瓶的钱,解决了自己的生活费用,还时常资助弟弟。母亲在江都拾荒,冯英龙在苏州为前途打拼,弟弟在老家备战高考,一家人每隔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汇报彼此的情况,相互取暖,相互守候。
晒晒幸福,
让拾荒老娘也“知名”一回
2009年7月,大学毕业后的冯英龙在苏州一家婚纱影楼找了一份工作。工作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冯英龙留了一点生活费后,把钱全都打给了母亲:“妈,将来我在苏州买一套房子,接你来享福。”儿子规划的美好蓝图,让于化玲高兴得笑歪了嘴。
看着这段话,冯英龙脑海里迅速想到了母亲,九年来,母亲日夜辛劳,用双手慢慢拨亮了一家人的希望。他一直想让母亲知道,她的母爱给了儿子奋斗的动力,儿子以她为荣。
拿着买来的二手傻瓜相机,冯英龙利用过年的假期来到了江都,跟弟弟商量着“偷拍”。
那天早上,弟弟嚷着对妈妈说:“妈,我跟哥在家无聊,要不让我们陪着你去拾荒。”于化玲想了想,同意了。在弟弟的掩护下,冯英龙接连拍了母亲好多张照片。回家的路上,夕阳将母亲的影子拉得很长。落日余晖,人来人往的街头,母亲被风吹起的白发,用力蹬三轮车的背影,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冯英龙赶紧停下车来将这一幕拍了下来。站在那里看着母亲的背影,冯英龙久久地出神。
照片很模糊,谈不上任何拍摄技巧,可正是这样一组朴实无华的照片,在网上掀起了惊天巨浪。帖子发出去后,点击量迅速过万。腾讯网将这组照片放在了网站最显眼的位置上。
2010年4月11日,国内著名的公益组织“爱遍中国”找到冯英龙,他们要将这组照片编辑成公益短片,在大城市的地铁上播放。“妈妈,你出名了!”冯英龙和母亲开玩笑。妈妈腼腆一笑:“有你们两个儿子,妈妈觉得很幸福。”
“拾荒母亲的一天”感动了无数地铁旅客。由于反响强烈,这条短片接下来将陆续在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地铁上播出。
冯英龙给女孩回了一封信:“从小到大,父母记得我们的每一次进步,他们从来不会为我们的失败感到丢脸,而我们却总是嫌弃着父母的种种不好。其实做父母的不图我们回报,只希望我们过得好。快回去看你的父亲吧,让他知道,你还爱着他,他就会很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