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睡前故事书 列表

睡前故事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6个

2024-10-28 07:33:03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6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随便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1):

一不留神点“随便

  张和王、小李、小赵是大学同学,又是好朋友。四个人在学校时住一个宿舍,脾气秉性差不多,都爱好文学。

  那会儿就都有作品发表,大家都说他们将来一准是文坛的四颗明星。后来毕业了,四个人天各一方,还真的成了气候,在文坛都是有一号的。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三十多年过去。这一天,四个人参加母校纪念活动,又聚在了一起,说说笑笑的,甭提有多亲热了。

  说着说着到了中午,他们就走进一家饭店准备吃上一顿。这家饭店虽说不大,但是装修得不错。他们进了包间,谦让一番入座。服务员递上菜单请他们点菜。

  老张说:“这个我可不内行,你们看着办吧!”

  老王也说:“我更不行,你们随便吧!”

  他这么一说,老李和老赵都说:“对,随便吧!”

  “随便、随便……”四个人都这么说。

  服务员接过菜单说:“好!那咱就‘随便’啦!”说完,转身走了。

  老李有些担心地说:“让他们随便,要是宰咱们一下,那可怎么办?”

  老赵满不在乎地说:“咱四个也难得凑在一起,宰就让他们宰一回吧!”

  “是啊,”老张说,“想当初咱们学校伙食单调,每天就是那么两样菜,咱哥四个总吃得一模一样,简直就是雕版印刷!”

  “不管怎么说,今天是好好地改善一下啦!”老王很赞同地说。

  过了一会儿,服务员把饭菜端上来了,他们四个一看,不由得目瞪口呆。

  原来,服务员端上来的是四个不锈钢的方盘,盘子分成五个格子,四个里边各是一样菜,还有一个格子里是饭。他们一刹那糊涂了:这不还是在学校时吃的那种份饭吗?”

  老张问:“你……怎么搞的?”

  服务员笑着说:“是你们说的要‘随便’吗?”

  老赵一歪头:“这……就是随便吗?”

  “是啊!”服务员很肯定地点点头,老张他们更不明白了,四个聪明人抓耳挠腮,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哦……”服务员明白了,“你们一定是没看我们店门口的广告!”

  老张他们跟着服务员出了店门一看,一块牌子上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本店为方便新老顾客,特设快餐,每份四菜一饭,荤素搭配,经济美味,汤随便喝。本快餐就叫“随便”。

  四人相对一笑,立刻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老张开头说:“时光仿佛在倒转。”

  老王接了下去:“又到食堂去打饭。”

  老李自然不甘落后:“本想好好撮一顿,”老赵来收尾说:“一不留神点‘随便’!”

  于是,他们开心地大笑起来,这顿饭他们觉得比吃什么山珍海味还开心,还过瘾。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2):

不随便去讨别人喜欢

1825年2月,76岁高龄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回到魏玛,不再外出。从此,这位伟大的德国诗人、作家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专心于阅读和写作,孜孜以求之。他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写作时,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一天晚上,家人和上门拜访的客人都在等歌德共进晚餐,却迟迟不见歌德出来。儿媳奥迪丽觉得这样实在是怠慢了客人,于是便壮着胆子走进歌德的房间里。此时的歌德正站在桌前,一副思考的样子,在他的面前放着好几支笔。奥迪丽胆怯地对歌德说道: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和客人都在等您呢!

没想到,话音刚落,歌德就发起了火,他生气地回应道:你以为我会到每个等我的人那里去吗?如果要那样,这儿该怎么办?歌德指着桌上铺开的那些纸张,如果我赶不上时间,不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当我死了,没有一个人能替我做成我要做的!去告诉等我的那些人:晚安!

奥迪丽吓坏了,赶紧退了出来,可刚走了几步又被歌德叫了回去,这次,歌德用非常和缓的口吻说道:我的好孩子,一个还要努力工作的老人,不应该随便去讨别人的喜欢,若是他这样做了,那后世的人就不喜欢他了。

从1825年到离世前一年的1831年,古稀之年的歌德先后完成了自己的自传《诗与真》,并且整理出版了他和德国另一位伟大作家席勒的通信,更重要的是,还完成了他认为自己毕生的主要事业的《浮士德》第二部一部马克思、列宁等都无比推崇的世界名著,一颗闪烁在德国文学宝库里的钻石。

勤奋的歌德,一生共完成129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25岁完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和82岁才全部完成的《浮士德》。

不随便去讨别人的喜欢,因为那会耽误我勤奋的工作。这就是晚年的歌德。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3):

不要随便去讨别人的喜欢

  1825年2月,76岁高龄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回到魏玛,不再外出。从此,这位伟大的德国诗人、作家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专心于阅读和写作,孜孜以求之。他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写作时,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一天晚上,家人和上门拜访的客人都在等歌德共进晚餐,却迟迟不见歌德出来。儿媳奥迪丽觉得这样实在是怠慢了客人,于是便壮着胆子走进歌德的房间里。此时的歌德正站在?a href='/lang/' target='_blank'>埃桓彼伎嫉难樱谒拿媲胺抛藕眉钢П省0碌侠龅ㄇ拥囟愿璧滤档溃骸巴聿妥急负昧耍蠹液涂腿硕荚诘饶兀 ?br/>  
  没想到,话音刚落,歌德就发起了火,他生气地回应道:“你以为我会到每个等我的人那里去吗?如果要那样,这儿该怎么办?”歌德指着桌上铺开的那些纸张,“如果我赶不上时间,不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当我死了,没有一个人能替我做成我要做的!去告诉等我的那些人:晚安!”
  
  奥迪丽吓坏了,赶紧退了出来,可刚走了几步又被歌德叫了回去,这次,歌德用非常和缓的口吻说道:“我的好孩子,一个还要努力工作的老人,不应该随便去讨别人的喜欢,若是他这样做了,那后世的人就不喜欢他了。”
  
  从1825年到离世前一年的1831年,古稀之年的歌德先后完成了自己的自传《诗与真》,并且整理出版了他和德国另一位伟大作家席勒的通信,更重要的是,还完成了他认为自己“毕生的主要事业”的《浮士德》第二部——一部克思、列宁等都无比推崇的世界名著,一颗闪烁在德国文学宝库里的钻石。
  
  勤奋的歌德,一生共完成129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25岁完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和82岁才全部完成的《浮士德》。
  
  不随便去讨别人的喜欢,因为那会耽误我勤奋的工作。这就是晚年的歌德。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4):

老婆不能随便背

  老婆三十多岁,她肤质好,会保养,擅长化妆,看上去也就二十来岁。
  那天我和老婆一起去逛商场,她又买了不少化妆品。走出商场天色很晚了,路上有一对情侣很是惹眼,男的乐呵呵地背着他的女朋友,女孩笑语嫣然,一副幸福的模样。老婆动情地说:想当初我们谈恋爱时,你也这样背过我的,可现在呢?
  我们结婚快十年了,老夫老妻的还怎么好意思像年轻人一样?我说。
  老夫老妻难道就不能浪漫?来,背着我走!老婆红着脸说。
  坦率地说,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老婆嗔怪道:怎么,嫌我老了?我只好躬起身子,背起了老婆。
  我们沿着商业街走着,不一会儿一辆私家车停在了我们旁边,单位新来的同事大刘从车里探出头问:老何,这么晚了你还在外面呀?
  哎!我老婆走路不小心,刚才把脚给伤了。我连忙掩饰道。
  这就是嫂子呀!大刘打量了老婆几眼说:那你就继续背,我不打搅你们了。
  说完这话,大刘就开着车一溜烟走了。
  我忙把老婆放下来,埋怨她道:你看看,大刘这人嘴巴长,明天肯定全公司的人都知道我在马路上背老婆,他们肯定会取笑我们夫妻两人是老黄瓜刷绿漆装嫩。
  老婆嘟囔了一句:见鬼,怎么让他给撞见了。
  第二天早上一进办公室,果然听见几个同事在议论这事,他们窃窃私语说得我有些不自在。我胀红了脸解释说:其实老夫老妻偶尔浪漫一下可以让爱情保鲜,装装嫩有益于身心健康,你们别大惊小怪的。
  听了这话,大刘倒是急了,他拍了拍我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老何呀老何,敢做就敢当,找个小三没有什么大不了,你就别在这里忽悠我们了,这年头还有哪个男人在马路上背老婆呀?
  我一时哑口无言。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5):

歌德:不随便去讨别人

1825年2月,76岁高龄的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回到魏玛,不再外出。从此,这位伟大的德国诗人、作家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专心于阅读和写作,孜孜以求之。他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写作时,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打扰。

一天晚上,家人和上门拜访的客人都在等歌德共进晚餐,却迟迟不见歌德出来。儿媳奥迪丽觉得这样实在是怠慢了客人,于是便壮着胆子走进歌德的房间里。此时的歌德正站在桌前,一副思考的样子,在他的面前放着好几支笔。奥迪丽胆怯地对歌德说道:“晚餐准备好了,大家和客人都在等您呢!”

没想到,话音刚落,歌德就发起了火,他生气地回应道:“你以为我会到每个等我的人那里去吗?如果要那样,这儿该怎么办?”歌德指着桌上铺开的那些纸张,“如果我赶不上时间,不抓住眼前的每分每秒,当我死了,没有一个人能替我做成我要做的!去告诉等我的那些人:晚安!”

奥迪丽吓坏了,赶紧退了出来,可刚走了几步又被歌德叫了回去,这次,歌德用非常和缓的口吻说道:“我的好孩子,一个还要努力工作的老人,不应该随便去讨别人的喜欢,若是他这样做了,那后世的人就不喜欢他了。”

不随便去讨别人的喜欢,因为那会耽误我勤奋的工作。这就是晚年的歌德。

随便的儿童小故事(6):

不许随便成功

1

在1980年那个年代,经商这件事,绝对不许随便成功。做生意的物质成本不高,但精神成本高得吓死人。

所谓精神成本,包括世俗偏见、意识形态、闲言碎语。可以说,当时从体制内跳出去的人们,以及鲁莽闯荡,背负“投机倒把”罪名的商贩们,几乎全是视死如归、处境再坏也不过如此的敢死队员。

1980年盛夏,在北京市甘家口的一栋老旧住宅楼前,一个小贩身背军绿色挎包,手中拿着写有“刷煤气灶”的硬纸牌,狂烈的阳光让他有些焦虑,但想到刷一个煤气灶能挣到8毛钱,还是有点小high。

他叫张大中,时年32岁,正式身份是城郊一家供销社的电工,月薪30元。放在今天,这是大学生梦寐以求的那种“既有编制又有高薪还不用看领导脸色”的好工作。

这在现在人看来,不就是脑残吗?亏他运气好,楼上有位大妈冲他招手,小伙子来刷刷我家的煤气灶吧。

天黑收工回家,仔细一算账,他high不起来了。尽管刷灶赚来的收入有8元,但清漆和银粉就占了7元,一天劳累,不过1元的收入。

而张大中想要的是更多的钱,这种想法贯穿于他整个商业生涯,多年以后将大中电器卖给国美,他没要股份、没要未来,只要钱。

张父过世之后,张母独立抚养7个子女。“文化大革命”中,她上街贴了内容为民主和自由的大字报,毫无疑问,被定为“反革命”。1979年,国家开始拨乱反正,政府补偿了张家7000元,兄妹7个,每人1000元。刚刚插队回京的张大中有了对象,就把钱分成两份,一份用来结婚,一份用来创业。这钱,在他眼里那是母亲的命啊,他得以命相搏。

断断续续,张大中做了些零碎生意,一晃两年。两年时间能改变什么?张大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给自己设定了变化。

1982年,他在自家厨房做出了60台落地灯。在那个没有宜家、曲美的年代,纯手工打造的落地灯,那就是iphone4啊,全部脱手后净赚160块,相当于他半年的工资。

信心爆棚的张大中,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信,他要去赚钱,赚很多的钱。

张大中也不知道,此时的北京城里,有一个叫黄光裕的人也在筹谋同样的事情,赚钱。

2

不同于有着稳定工作的张大中,黄光裕是一个“无钱无势无学历”的“三无”北漂青年,貌不惊人又不修边幅,跟着哥哥,顶着“投机倒把”的风险赚了一笔钱,后来辗转到了北京,一心想着做更大的生意。

前门珠市口,兄弟俩盘下一座两层小楼,取了个名字叫“国美”,专卖各类服装。谁料服装生意并不好做,发愁的黄光裕发现旁边几家卖电器的店铺生意不错,就有心模仿。

1987年元旦,兄弟俩转行了,国美服装店变成了国美电器商店。“三无”北漂黄光裕是怎么弄到货的,是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更神奇的是,第二年,他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摇身一变成了大学生,多好的励志故事啊。

黄光裕的商人和学生双重身份颇为传奇;那边厢,张大中的“张记电器铺”则为他赚到了50000元的积蓄。就在黄光裕依稀摸到了未来脉搏的同时,张大中则直接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大门。

1987年,张记电器铺开设的第二家分店得到了政策承认,他不用再担心被工商局叫过去喝茶了,为了这小小的自由,他曾经是他们那个圈子里被约谈次数最多的开山者。

直到多年后,家电圈子里爆发的那些骇人听闻的故事,往往绕不开几个人的名字。他们都是体制的叛逃者,成功之后的事情,反而随便起来。

比如陈晓。此人命途多舛。1岁时,患小儿麻痹,一条腿残废;10岁,父亲去世;高中,恰逢“文化大革命”,学业中断;1978年恢复高考,成绩优异,可因身体原因遭报考大学拒绝。

虽然行动不便,他却喜欢到处跑动,简直哪壶不开提哪壶,缺什么就爱什么。这位爱跑江湖的拐侠,显然比郭靖的那位失明又瘸腿的大师父更能折腾。

当时彩电热潮初起,供不应求,政府规定凭票供应,或者搭配滞销商品购买。陈晓灵光闪现,把滞销商品兜售到偏远地区,将搭配的彩电留下销售给上海市民。只此一招,利润大增。上海南汇县商业局闻声而动,点名要这个奇人。

商业局下属有个“南汇县家电批发站”。陈晓到任,更名为“永乐家电批发总公司”,就是后来闻名上海滩的永乐电器。他担任永乐常务副总经理,迅速将永乐销售额带至18亿元。可当他决意扩大战果时,公司高层投资失误,葬送了企业前程。

1996年,政策收紧,永乐公司资金链骤然紧张,陷入困境,濒临破产。彼时,国企改制盛行一时。陈晓自筹40万,联合46名意气相投的下属,以总价1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和放弃买断工龄的巨额资金,买下“永乐”品牌,自谋生路,重新创业。

3

1984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张近东,按照规定被分配到教育体系。但他主动请求进入企业,到南京市鼓楼区属国企豪威当文员。

工作之余,他承揽了些空调安装工程,获利不菲。一天,张近东与同事从青岛出差返程,先坐船到上海,然后转乘火车回南京。等火车期间,他们到百乐门闲逛,在一家咖啡店喝咖啡,结账时居然花费100元——他一个月的工资。

张近东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微不足道啊,简直连打酱油都不如。回到南京,他立刻行动起来,利用业余时间,开了一家咖啡厅。事实上,这家咖啡厅也并未改变他的生活质量,倒是结识了一个朋友,卞国良,此人为春兰空调南京办事处主任。卞国良悄声提议,哥们儿,我有个好生意。张近东凑上前去,空调?卞主任眉眼一闪,正是。

这一年,空调属于奢侈品,堪称暴利,商场垄断经销。但商场并不注重售后服务。有了关系,看准了市场。张近东正式辞职,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专营空调。

公司挂上两块牌子——苏宁家电和春兰南京专营店。张近东考虑到春兰彼时是国内空调第一品牌,有利于苏宁品牌形象。而他也无意间开创了中国家电领域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空调专卖店。

初始,他野心不大,也不敢大。不过凭借商业嗅觉,这位中文系学生讲述了一个“靠胆量发家”的财富故事。张近东租下宁海路60号的一间门面,年租金7万元对只有10万启动资金的他非常冒险。

苏宁挂牌时,除过往行人抬头观望,南京同行——几大国有商场都没有注意到它的诞生和存在。国营商场自命不凡,可是不多久,它们的好日子便被后者抢去。


上一篇:陷阱的故事45篇
下一篇:隐身的儿童小故事6个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