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歇后语叫:茅
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这话怎么说起的?要讲,就得先说说茅
山的来历。
从前,茅山并不叫茅山,叫句曲山。山上遍地长满草,什么山、何首乌、枸杞、明党参,满山满岭都是。
茅山脚下住着姓茅的弟兄三个,茅大、茅二和茅三。弟兄仨从小死了父母,家里穷得叮当响,三个人守着间破草屋,两亩薄地,平时靠上山挖草度日。
那辰光,挖了材,要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卖。山上虎狼比人多,个人出外怕有失闪,弟兄仁总是结伴去卖草。
有天,他们卖了材回家,快到家门口时,看见个瘦精精的老太婆昏倒在路旁。弟兄住心肠软,连忙上前把她救醒,谁知老太婆眼睁,就号陶大哭起来。左问右问,老太婆才讲出苦处,原来她是外地人,家乡闹灾,逃荒到此,举目无亲,无依无靠,饿昏在这块的。
茅三听了,说:老太也是受苦人,我们又没有上人,不如把她背回家,供养起来吧。
茅大为难了,说:我们弟兄三个年轻力壮,起早摸黑,还糊不住三张口,能再添张吃闲饭的嘴吗?
茅二望望哥哥,又望望弟弟,他觉得两人说得都在理,自己又没有主见,就不敢张口了。茅三心好,口直,见两个哥不吱声,便说。我们弟兄仁从小死了娘,从来也没有孝敬过娘,此刻路上遇到这位受苦老人,比如她是我们娘,你们不养,我来孝敬!说完,背起老太婆就往家里奔。
茅大、茅二听小弟弟说得在理,便依了老三,起认了娘。从此后,老太婆就和弟兄仁过日子了。老太婆烧烧煮煮,缝缝补补,整天忙得手不停,脚不歇,弟兄仁也十分孝敬老人,对她吩咐的事,总是说不二。家人过得安安逸逸,比亲骨肉还亲。
转眼到了秋天。这年弟兄仁种的两亩稻子长势特别好,灌了浆,转了黄,棵棵稻穗头像狗尾巴,低头耷拉在那块,再停十天八日就好开头镰了。这天晚上,老太婆把弟兄仁喊到跟前,说:你们弟兄仁,听不听我的话?
弟兄仁说:娘,你说的话,我们哪句没听呀!
老太婆说:好,都听,你们明天早起把两亩田的稻子全部割回家。
弟兄仨听,全傻了眼。
茅大想:今天娘莫非昏了头!稻子长势这么好,过几天割不是收成更好吗?他忙说:古人讲,麦要抢,稻要养,这稻万万割不得!
茅二也觉得娘这事做得大蹊跷,他本来少主见,就放在肚里咕噜,又不吱声了。
茅三说: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娘比我们岁数大,见识多,我们听娘的。说着拿起镰刀,连奔带跑下了田。
茅大、茅二没有办法,只好也起跟老三下田割稻子。第二天,稻子割好,堆得像座小山,老太婆又叫弟兄仁用泥巴把四周封起来,封得滴水不漏。第三天,天边忽然飞来黑压压的大片蝗虫,见什么啃什么!不要说庄稼,连山坡上的青草、树木也给啃得光秃秃的,这下百姓可遭了殃。
茅三说:亏得听娘的话吧!不然田里稻子长势再好,也要颗粒无收。
茅二说:是呀,我总觉得娘说的话,还是还是有点道理的。
茅大说:娘,这回,我算是服贴你了。
从此,弟兄仁对老太婆更加孝敬。又过了十天,老太婆又把弟兄仁喊到面前,说:你们弟兄仁听不听我的话?
弟兄仁忙说:你老说的话,我们哪次没听呀?
老太婆说:听就好,你们替我赶快把粮食扒出来,装上船,往北开,那块的人正受灾,百姓没得吃,粮食比金子还金贵哩!
这回,弟兄仁二话不说,七手八脚把粮食囤子扒开,扛的扛,背的背,连夜装上大船,驮着老太婆上船离了家。大船开到半路,忽然老天爷翻了脸,又是风,又是雨,大船装满粮食,江水齐了船帮,船在江里直晃,浪头越来越大,眼看大船经不住浪打了。
老太婆又把弟兄仨喊到眼前。说:今年年成不好,又闹虫害又闹水灾,多少老百姓受苦受难,保住船上的粒粮食,就能多救活口人命。如今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减轻船上的重量,不然船就难保了。说完,她就要往江中跳。
茅三把抱住娘,说:娘,你不能跳,救人要紧。说完,他把娘放,自己往浪尖跳,大浪吞下了他,转眼不见了。茅大、茅二看小弟弟为了救穷人,保粮食跳了大江,也就跟着卜通、卜通跳下了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