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秘密花园你还在画吗?试述那些年我们跟(CHOU)过的风
前不久,一个黑白绘本火遍大江南北,名曰秘密花园,这本书自微信平台传播之后,热烈受到国人的追捧。一方面是奇货可居,我身边的朋友想订到货被知要等个十天半月才有。另一方面是热潮渐进尾声的时候,只要到书店、机场、超市和批发市场,都能够看到这本书,只是这时已经泛人问津了,很多时候商家还要推出买书送笔的活动。
遥记着这此书刚刚推出来的时候,我身边的朋友抓着我一起团购,我只微微颔首,笑而不语。我深深地知道,或者这又是一次群体性的狂欢,必有烟火消退的那一日。是的,作为一个资深的中国人,你没跟过风抽过风,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交道。
据说,在魏晋时期,有一批风流雅士喜欢吃“五石散”,这种养生补药du性很大,食用之后,必须狂走怒奔,才能发散药性,后来有些屌丝吃不起,又想效仿名士风范,于是做赤胸袒乳、狼奔豕突状,最后倒地不起,痉挛抽搐。这大概是历史上记载得比较早的一次跟风了。到春秋时期,有一美女名叫西施,因有心口疼的毛病,经常捧心而立,秀眉微蹙,于是隔壁家的东施也效而仿之,名曰东施效颦。到了近代,我父母一辈,文革的时候,打个鸡血针、培养个红茶菌什么的也习以往常,据说,打鸡血针能治疗不孕症、牛皮癣、脚气、脱肛、痔疮等多种疾病。后来到了我这辈,健美裤、呼啦圈、千纸鹤一样都没拉过。即至到了中年,股市楼市跟起风来更是亢奋不已。后来更爱好养生,什么绿豆汤、泥鳅末、生茄子,恰似神农尝百草,你能想象我一边在公司上班一边啃茄子的样子吗?所以作为一个资深抽风者,什么秘密花园小CASE,不出两月,必定无人问津。到时置于书架上,蒙尘经年,我再想拿来消遣不过探囊取物。果然,应验了,那天我问身边的小姑娘,你还画秘密花园吗?她回我,什么是神秘花园?
据人民网论坛调查——在对国人“如何看待跟风现象”这一调查中,结果显示,47.2%的受调查者选择“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43.1%的受调查者选择“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6.8%的受调查者选择“跟风古已有之,没什么稀奇。“跟风”就像是烟酒一样,能够提神,也同样容易让人上瘾,而要戒之,难。何以说难,因为“跟风”的弄潮者不只是一个人、一个企业,而是诸多元素的合力,这些元素包括成熟度不够高的市场、喜欢推波助澜的媒体、从众随大流的消费个体、经济利益的驱动等等。今天,我们便从个体随大流的角度,来讨论国人跟风背后的心理背景。
(一)我们为什么要跟风?
1. 传统文化的心理设限
“跟风”的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常常强调“整体”的价值,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血缘观念等传统基因往往容易造成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久而久之,使得个体的行为常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另外,社会舆论也无形中固化了这种社会文化心理,如“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都可说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当个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有分歧时,个体便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紧张与压力,随着而来的是其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
2. 基于权威认同的安全岛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中任何个人的行为都必须参照一种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即我们在做任何活动之前,总是要先假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然后去参考各种各样的指导意见,并找到行为的依据。在这里,“预先失败”预示着现代人整体性地丧失了一种个人自主选择的能力。在任何属于个人的行为当中,都隐藏着一个集体的选择、集体的要求、集体的想像。隐藏在这种对现代复杂社会生存的想象性对抗背后的则是人们期待权威的心态。当人们无法获得真实世界的全部信息,即唯有信赖权威之后,才有可能获得生存的安全感。追风现象之所以在今天以如此空前规模的形式盛行,也正是这种权威依赖的结果。
3. 在“破碎的世界图景”中缓释焦虑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记忆、传闻等形式,可以很快获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整体感”;而在现代社会中,复杂的城市交通、抽象的管理系统、专业性的法律制度、科学性的医疗体系、专家型的教育机构等等,人们无法简单的理解世界,在人们心中是一副“破碎的世界图景”的意象。以张悟本事件为例,张悟本鼓吹一种“养生的生活哲学”,他提出了一系列养生治疗的简化方案,鼓动人们不必依赖复杂的现代医学系统,而是采用“简单的日常生活”来解决健康和医疗问题。于是,通过这种阐述,张悟本无形中向人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承诺: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而是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面对。这就为追风现象的发生提供了社会心理的基础。在这里,“追风”体现一种简单粗暴不加思考跟随人群的方式,来消除复杂生存所带来的自我焦虑。
4. 社会转型期的浮躁释放
“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尤其是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日趋明显的贫富差距,让渴望名利的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耐心,迫切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加之以媒体不负责任地推崇和炒作各种“快餐式成功”和“速食式成名”的“典范”,让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清贫和默默无闻,而是不切实际地去跟风,去拼、去du*,这种从众潮流正把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浮躁产生焦虑,更使得自我主体精神迷失。在盲目的跟风中,人们舍弃了明天,忘记了将来。这无形中降低了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境界,使得浮光掠影的流俗文化弥漫于社会生活。?
(二)比跟风重要的是辨风
老实说,中国民众其实有时候就那么点乐趣,只要不违反原则,跟就跟呗,没必要太在意。不过“风”有益害,跟风前需要“辨风”。比如画画、养生这样的文艺之风,追追也未尝不好。但是若是05年的股灾之风、12年的打砸日*-本货之风,却要三思而行。那时往往会追风不成,殃及自身。我们中国人,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风潮中,思考并完成着我们的人生。
作者周弗逸,曾为资深媒体人,今为专业心理咨询师,只因深信,陪伴就是力量。微信号fuyixinli,咨询电话18938856130(可短信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