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分享 列表

睡前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6个

2024-10-28 07:33:03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6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王安石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1):

王安石烹茶知水

文/赵元波

王安石年轻时读书过于勤奋刻苦,落下了痰火之症,到了晚年经常犯病,服了药之后,却是治标不治本,难以根除,宫里的太医嘱咐说得用阳羡茶加三峡中的巫峡之水烹服方可有效。当时,苏轼在黄州任职,离三峡不远,王安石于是托付苏轼进京时给他带一瓮巫峡之水。

不久,苏轼要进京,想起了王安石的托付,于是让人划着小船到巫峡取水。船到三峡,苏轼被三峡秀美的风光所吸引,心潮澎湃,打算写一篇《三峡赋》来抒怀,磨墨展纸,凭几构思,不知不觉间,船已过巫峡,到了下峡。苏轼让船夫掉转船头去取巫峡之水,没想到船夫却说:三峡相连,水流湍急,如果回船的话则是逆流而上,非常困难。况且三峡连在一起,又没有阻隔,哪儿取的水不都一样的?苏轼想想也是,就让人汲了满满一瓮水封好赶往京城。

王安石得到水之后,非常高兴,让人在一个白碗里放进一撮阳羡茶,再把烧沸的巫峡水倒进去,过了一会儿,才见茶色出来,顿时明白了一切,厉声问道:为什么欺pian*老夫,这水明明是下峡的水,怎么pian*我说是中峡巫峡的水呢?苏轼大吃一惊,见王安石识破了真相,只好据实以告,并小心翼翼地问王安石:三峡相连,一气呵成,老太师怎么知道这是下峡的水?王安石说:亏你饱读诗书,《水经补注》一书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才见,因此判断这是下峡的水呀。苏轼听了,大为佩服。

一叶落知秋将至,通过茶色而知水的缓急。王安石烹茶知水启示我们:读书做学问一定要注意细节,通过一滴水预知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2):

王安石的另类智慧

北宋庆历七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三月一直下到九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一百二十七个县。米价接连上涨,到了十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四百文涨到了一千五百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庭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jian商。一旦发现有人哄抬米价,轻则没收家产发配充军,重则就地斩首。靠着这种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五百文左右。

但是,在东南沿海,一个当时叫鄞县的偏远小县里(现在的宁波),却有一个很另类的县令,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三千文!

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安石。

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沸腾,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骂得最厉害。因为米价太贵,不少人家只好举家食粥。米商们则欢呼雀跃,发了大财,他们纷纷知趣地给王安石送来金银。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偶尔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献金银,王安石就让师爷前去讨要。

时任杭州知府的吕向高,听说了这事,怒不可遏。只因碍着王家世代为官,实力强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内名士文人领袖,这才暂时没有追究。吕向高心想:等宁波闹得不可收拾,再去发落王安石吧!也免得自己落下妒贤嫉能不能容人的骂名。

没想到,由于陕西一带连年大旱,朝庭已经赈济多年,如今国库空虚,对江南的雨灾,一时无力救助。到了第二年三月,江南市面上几乎已经无米可卖。黑市上,米价出到五千文一石,还常常有价无市。大量饥民开始涌现,不少人举家外迁。每天都有许多人饥饿而死。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一时哀鸿遍野凄凉一片。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波境内却米粮充足,人民生活安定。原来,全国各地的商人听说宁波米价高昂,有利可图,纷纷把米贩到宁波。宁波的老百姓们,虽然一时间将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却几乎没有出现饥民。对于无力买粮的人家,王安石就发给银两救助。

后来,宁波的米粮越积越多,渐渐供大于求。商人们已经把米运来,不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米价竟然慢慢降回到了一千五百文一石。

同江南其它地方比起来,宁波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

原来,江南不同于陕甘等贫弱地区。这里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而且商业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也小有积蓄。因此,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就算米价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真有一套,实在是高。他马上嘉奖王安石,并通令江南各地提高粮价,每石三千五百文。

商人们一听,大受振奋,纷纷竭尽所能,马拖驴运水陆并行,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民众家财散尽,却终于度过了这一劫。

私下里,吕向高曾责怪王安石:有这么好的办法,为何不早点告诉我?王安石苦笑着说:朝庭年年在陕甘一带赈灾,稳定米价早成惯例。我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人微言轻,就算说了,大人您能听我的吗?吕向高听了,点头称是。

经此一事,王安石名声大震,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北宋一代名臣。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3):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但是对王安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4):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5):

【王安石与双喜字

王安石与双喜字的故事

相传,王安石年轻时进京城赶考,住在舅父家。在附近的街上,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条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他不由地失声叫道:“好对,好对!”正想对下联,门里出来个老家人,一把拉住他哈哈大笑说:“你说这副对联好对,那请稍候片刻,我马上去禀报我家马员外。”原来,这副对联是马员外的独生女为选婿所出。悬挂半年,没一人能对,至今仍在时时留意对联人。王安石次日就要应试,不等老家人出来径自走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主考官见他才华出众,传他面试。他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说完,命王安石答对。王安石一听,心里豁然一亮,这不正好对马员外家的“走马灯”吗?于是不加思索随口念道:“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十分满意。

考试完毕,王安石刚进舅父家门,早已侯在那里的马家人不容分说;拉着他就走。马员外一见王安石忙施礼让座,吩咐仆人取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下联,王安石挥笔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马员外见他对得工整,非常高兴,要招他为婿。王安石告别马员外,找舅父商议。舅父素知马家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极力赞成。

结婚喜日,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后,新娘笑道:“王郎才高学广,这场科试定能中榜,那是‘大登科’;如今对出下联,结成连理,该算是‘小登科’ 了。”王安石正和新娘沉醉在幸福之中,忽然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来报:“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御宴!”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王安石喜上加喜,乐不可支。马员外也喜出望外,吩咐重新摆酒庆贺。酒宴上,王安石眉飞色舞,欣然挥笔在红纸上写了斗大的“双喜”字贴在门上。接着又念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络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2王安石与双喜字的故事点评

从此以后,“双喜”字在民间传说开来,成了一种吉祥欢庆标志。人们凡有结婚等喜事都要剪贴红双喜,以示吉利。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个有趣的故事,这更加说明创造力的重要性啦,小朋友们一定要重视哟~


上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下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

王安石的故事大全(6):

关于王安石做双喜字肉的典故

话说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个富户人家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

许多人围在那里,有看热闹的,有真想给人家当女婿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对上诗来的王安石凑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王安石心想,这位小*姐还有几分文才,不觉已有几分好感转念一想我何不试一试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凤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小*姐闻知,也十分满意于是,王安石与小*姐约定科考后完婚

说来十分凑巧,在科考场上考官收毕试卷后,主考官又另外出了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心中一喜:这不是现成的吗,出口便道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不久,王安石回去与小*姐完婚,正在举行婚礼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真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高兴极了,新自下厨烹制菜肴,款待前来贺喜的四亲八邻众人无不欢喜,尤其那道双喜字肉,更是引起大家的兴趣,这道菜不仅味道好,而且在制作上也别出新裁,每块肉上刻着的双喜字就更有意义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任技艺

后来,人们就常常把它作为喜庆宴席上的一道菜,为的是增添更浓的喜庆气氛


上一篇:王国的睡前故事6条
下一篇:王者的睡前故事3个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