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分享 列表

睡前故事

清代的故事大全3个

2024-10-28 07:33:03

清代的故事大全3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个关于清代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清代的故事大全(1):

清代乡医意忠仙传奇

蔡意忠(意忠仙),是清光绪年间闻名海陆丰的神巧名医。平生治癒很多疑难杂症,救活了无数病人。人们观其治疗方式独特,赞其医术神奇,故在他名字後这加一仙字。我小时候曾在海丰县鹿境乡听族中长辈讲述过意忠仙很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穿白长衫受辱

意忠仙,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公平墟新盛塘,传其祖先由鹿境乡分支公平墟。小时候举家随父亲迁居海丰县城。他父亲是清末海丰县着名的老中医,在西门街开一家大药铺,家境殷富,不愁吃穿。因此他在二十几岁时仍无心继承父业,整天在街市上东荡西逛,不务正业。

一天,他穿着白长衫,手摇着白扇子,得意洋洋地在忠门头招摇过市时,恰与一匹白马当街相逢,他也不避让,只顾走路。白马骑主是当时海丰知县王太爷,带着几名衙门差役出巡。差役见意忠竟敢冲撞县太爷座驾,连呼带喝,欲行拘捕。王太爷经常在意忠家药铺请其父诊病, 故此不仅认识意忠,而且听其父讲这位不肖子施教无门的苦脑。当即喝止差役,令其将白扇子呈上。王太爷有意用激将法教训他,随手反将扇柄狠敲一下意忠的脑袋说:意忠,你既非儒生,又非郎中,怎可穿着白长衫 满街乱跑,有辱斯文。快快脱下! 意忠当众脱下白长衫後,满脸羞惭地回到家里,又遭其父斥责一番,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浪荡,给家庭带来了耻辱,自此收煞心猿意马,认真向老父学习祖传中医,决心做一个名正言顺的郎中。

登梯写神字!

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蔡意忠由於自小耳濡目染父辈的诊治经验,有了深厚的医学功底。加上发愤博览中医书籍,平时跟随父亲外出诊病接受临床指导,医术上突飞猛进,帮助父亲治癒了好多疑难杂症。父亲见其学有所成,就央请媒妁牵线,让他与一良家姑娘结了婚。 

一年春节前夕,老婆对他说:邻居已经写好对联准备过年了,你也要请人书写春联好祈福迎祥。意忠答道: 不忙,用不着请别人,到时我写给你看。除夕下午,他准备了一条长竹竿,绑上一大梱碎布团。然後叫老婆扶梯搭在自家4米多高的人字墙上,梯下铺一堆乾稻草。自己拿起裹着布团的长竹竿就毛手毛脚往竹梯爬。街坊群众见意忠行为奇特,不禁议论:人家写联写在大门口,唯独他写联出格写在墙壁上。因此都围拢在旁边观望。对街坊的议论,意忠充耳不闻。他滑稽地将长竹竿往梯下装满墨汁的铁桶一戳,举起布团先写下左侧的示字旁,接写右侧的 曰字旁;轮到写一笔竖划时,他倒垂竹竿头,双手紧抱住布团贴壁,再示意老婆出力抓住梯脚抽拖,意忠随梯下滑连人带布团直冲下来,跌倒在稻草堆上,墨花四迸,将夫妻俩弄成大花脸,狼狈不堪,众人被逗得哄然大笑。但看到墙上的神字,这一竖划果然写得潇洒飘逸,格外有神,风格独特,又不禁为之大声喝彩。从此,意忠那与众不同的行为成为街坊闲谈的焦点。

倒贴铜钱卖钱转 

意忠仙40岁时,父亲逝世了,他扶送棺柩返回老家公平安葬。於是就在公平墟开设一间小药店。由於他长期随父在外行医,名气在外,纵有非凡本领,亦无人知晓。人们有病,往往到墟内的回春堂、万春堂、广益堂等大药铺就诊。故此小药店生意萧条,登门求医买药者仅是一些来投墟的贫苦农民。每月仅靠卖一些零星药材维持铺面经营,老婆老是埋怨他无本事,赚不了钱。

有天下午,他在街上看到一群儿童在玩钱转(钱术陀螺)时,突然受到启发。回到家里,就将家中所有铜钱搜出来,用1根竹管和竹杆套上2枚铜钱做成1个钱转,在家门口摆卖,但只售1枚铜钱。人家看到有这种倒贴钱生意,就纷纷上门购买,每只钱转净赚意忠一枚铜钱。他们一边抢购钱转, 一边偷偷地笑意忠白痴,净做赔本生意。老婆出外串亲赶回家时,看到老少大小排队围着意忠仙,非常热闹,不知发生什麽事。这时,他狡黠地微笑着对老婆说:你说我不会做生意,从无顾客光顾,现在生意如何? 老婆望着人声嘈杂的场面,气得当众大骂他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败家仔。

殊不知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花少钱办大事,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从此,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成实忠厚、药价公道、赚钱守本份的郎中,有时还要倒贴钱救治病人。不久就有墟内一位经常上山砍柴的患者上门求医,说他因经常喝山坑里的泉水得病,腹胀、食欲大减,屡次医治均不见效。意忠切脉後,断为寒邪客胃,湿阻气机所致,即叫患者将以前大夫所开的药方取来给他看,最後嘱附他仍按原药方加水蛭四条、炒莱菔子一両、干姜三钱、木香三钱,再取山坑水煎服。果然患者服了几剂,病症全除。

清代的故事大全(2):

清代杨辉祖的曲艺创作

笔者前在天津图书馆,见得一部古人未刊书稿《涤襟楼遣怀集》,收有杨辉祖撰鼓词三篇和唱段四篇。杨辉祖是清代天津人,字玉堂,号拙渔,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曾官河北隆平(今隆尧)县教谕。著有《学半塾吟稿》二卷,收诗四百余首,惜已失传。而这七篇曲艺作品,是由邑人郭师泰于道光十八年(1838)钞辑传存下来的,但不见今《天津文化艺术志曲目》著录。

据考定,杨辉祖的三篇鼓词是根据《论语》第十八篇《微子》有关段落敷演成,三篇题为:《齐景公待孔子合下章》、《楚狂接舆合下章》、《子路从而后全章》。它们分别以曲名、花名、历史人物名作定场诗,讲说孔子周游列国及其遭遇事。如第一篇《齐景公待孔子合下章》开头写道:闲来无事玉芙蓉,睡觉东窗小桃红。万物静观绵搭絮,四时佳兴一江风。道通天地江儿水,思入风云风入松。富贵不*yin*风流子,男儿到此混江龙。玉芙蓉和小桃红等都是曲牌名。紧接着:八句曲名诗提过,说一回《论语》大家听。说的是春秋至圣孔夫子,道大天下莫能容。南北东西跑了一个遍,到处还是用不中。这一年正在齐国住

用曲艺形式演绎《论语》,前人已有成例。如传奇《桃花扇》第一出《听稗》,孔尚任借说书艺人柳敬亭之口,唱出了山东籍木皮散人贾凫西所撰《论语太师挚适齐全章》;小说《镜花缘》第八十三回《说大书佐酒为欢》,紫芝说的大书也是《论语》中的一段子路从而后至见其二子焉。而杨辉祖所演绎的《论语》,有似今人于丹讲《论语》,但不是集中多个例句阐述一个主题,而是循着原书中的文字,用大白话意译内容,艺术加工成一篇篇完整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讲子路随孔子出游途中掉队落了单,遇到个以杖荷筱的老人,问起是否见着他的老师孔子?老人回答说:你夫子车上没旗号,我知道哪是孔先生?我看你三邦六国随人串,不讲生涯不务农。提耧下种必不会,耕耙锄刨定不能。黍稷稻粱只在书上见,只认得熟来不认得生。黑豆白豆颜色上辨,什么是豇豆茶豆龟背青?大麦小麦看形象,春麦秋麦分不清。这走道人有百十万,难道说按着个去问姓名!接着把拐杖一戳就蹲下去,拔起了苍耳往篮里盛。这就是在敷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典故。

杨辉祖另所撰唱段四篇,一是根据明人汤显祖所创传奇《牡丹亭》第五出《延师》和第七出《闺垫》中有关情节改编的《窃闹学》,开篇即云:牡丹亭的春香,他大闹过学堂。气发了先生陈最良,亏了那丽娘小*姐圆了圆场。二是根据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三折改编的《窃长亭》,叙崔莺莺奉老夫人之命,送张生赴京赶考,到长亭饯别一事,这在天津流传的清末宋本《大西厢》里未必会有。其他《兰袍诉功》和《门斗诉功》二段,当是杨辉祖的原创,因为他曾当过教谕。兰袍即指教书先生,门斗是旧时学宫的侍役。所谓诉功,实际是诉苦。教书先生说:俺只为跳不出醋海茫茫,枉戴着银球晃晃。羞sha俺字里生涯,贱卖了之乎伎俩。门役唱:春夏秋冬守在大成宫,老道一般同。只不烧香与撞钟。没人许愿心,也没人上供。工食落了空,犒赏咱不兴。人家伺候官府,俺服事先生,一年年只是瞎打哄。

杨辉祖的以上创作,基本上多七字句,也有五言六言的,每篇都在二百句以上。最长的《窃闹学》达536句有四千多字,《子路从而后全章》也有330句三千多字。题材上有经书的演绎、戏曲故事的改编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其如《齐景公待孔子合下章》里写到齐人选送歌女给鲁君,要阿城调、利津调都会唱,再配上月琴胡弦琵琶筝,说明当时的曲艺曲调和所用伴奏乐器;而《楚狂接舆合下章》里还用上了假桩疯魔混世虫、一拳头给他个乌眼青、依老本分来务农、遇见两个二不楞等天津方言和俗语。作者是地道天津人,这些曲艺作品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天津的曲目内容,也改写了天津的曲艺发展历史,说明天津作为曲艺之乡,早在清乾隆时就已有曲艺创作和曲艺演出了,而不是清末民初近百年才有的事。

杨辉祖是天津的木皮(鼓词)散人贾凫西。

清代的故事大全(3):

清代山西旱灾

  120多年前,山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灾害波及的时间之久、范围之广、人口之多都是空前的。

  这场灾害在光绪二年(1876)秋已视端倪,当年全省有30余个州县受重灾侵袭。第二年农历丁丑年间,山西绝大部分州县绝收绝种。光绪三年七月初四日,有位名叫温忠翰的御史上奏折称:……山西—省,荒歉更甚于去年,人情汹汹,朝难谋夕,子女则鬻于路人,攘夺或施于里党。啼饥者远离数郡,求食者动聚千人,户少炊烟,农失恒业,……秋禾半皆枯槁,丰稔之望须待来年。”这时,有“剃头”之称的湘系军阀曾国荃来到山西任巡抚,主持荒政事务。灾情在发展,饥民在增多,整村整镇死亡者日以数计。这时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也来到灾区,由太原南行300公里,记录下一份内容翔实的灾情报告。他在光绪四年二月二日的日记中写道:“南行已五百三十里。下一座城我见到了平生最可伯的景象。……城门口旁边堆放着被剥光了衣服的一大堆男尸,一个叠着一个,就好像在屠宰场看到的堆放死猪的样子;在城门口的另外一边同样地堆放着一大堆女尸,衣服也全被剥光,这些衣服全被送到当铺换取食物了。城门口停放着车辆,准备装运这两大堆尸体到城外埋葬,……这一带路上的树都呈白色,从根部往上十尺到二十尺的树皮全被剥光充作食物。我们经过的许多房屋都没有门和窗,全部被拆掉卖了当柴烧了。屋里厨房的锅子,只只都是空的,因为实不掉只好扔在那里,户主都已走光或死去。”光绪四年间,山西的旱灾依然不减,用山川枯竭、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描述当时的情景丝毫不显夸张。

  光绪三四年间的山西大灾震动了朝野上下。大灾发生之后,清政府令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向山西划银拔粮,同时还实行荒政捐输。光绪三年先在省城设立捐输局,向本省富商巨绅劝捐,后来又陆续在江浙、两湖、两广和直隶、四川等地劝捐。在劝捐局存在的三年内,共捐得赈谷58540石,赈银2200多万两。不过划拨银两漕粮及募捐所得有限,积贫积弱的政府也无力确保灾民的生命安全,全省人口总数从灾前的1600多万下降至灾后1000多万,三分之一的人在大灾中或饿毙或逃亡。大灾对山西近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不良影响。

s/7o8/c.js


上一篇:深夜的睡前故事6篇
下一篇:游记的故事大全6篇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