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经典故事_唐朝的故事大全3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条关于唐朝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儿童经典故事_唐朝的故事大全(1):
唐朝国家级的强盗
下农村时,村里有一个城镇下乡居民叫唐国强,三十来岁,干瘪瘦小,从来不干农活,每天吃肉喝酒,小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农民都十分羡慕他,那时候城里人每人每月只有半斤猪肉指标,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轻易拿着肉票去买肉;农村人全家必须喂养两头猪,一头卖给国家,另一头猪才允许自家屠宰,只有过年那几天放开肚皮吃几顿,剩下的猪肉都腌制成腊肉,用几个瓦罐子分装密封深埋在地窖中,遇到农忙或者家里办大事如儿子定亲,女儿排八字,做房子,请裁缝给全家人做衣服才从地窖中挖出一罐肉来应付一下,能够天天吃肉喝酒的估计比县长生活水平还高。有一天,我偶然从唐国强茅草屋门前路过,唐国强站在自家门前用牙签剔牙齿,一不留神打出一个饱嗝,一股浓烈的酒味差一点呛我一个跟头。我们那个时候受到的都是正面教育,一看唐国强这样好逸恶劳的人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认为他一定是坏人,所以用一种鄙夷的眼光打量着他。唐国强却似乎读不懂我的眼神,友善地跟我打招呼:龙哥,有空到我屋里来坐一坐,我们是老乡呢!生在异乡故乡的乡情是一种很容易打动人的东西,但是,我们之间毕竟有一道沟坎,他是城镇无业游民;我是知识青年。年龄上也有较大差距,他比我大十来岁呢!敌视情绪虽有所减缓,但是并没有接受他的邀请。另一次,知青断顿好几天了,我为了大家能活下去,多次找大队干部要求他们额外批给我们一些粮食,自己也饿得不行了,腿一软摔倒在唐国强茅屋前,唐国强从屋里出来搀扶着我说:龙哥,何苦来哉?放着老乡不找,把自己饿成这样?进屋先喝一杯酒,把肚子填补一下,等有了精神再去找大队干部不迟。端着酒杯我问:你为什么叫唐国强?唐国强笑着说:唐朝国家级的强盗嘛!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知识青年还想不出来?我说:你倒是真的很能扯淡,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宁,哪里来什么国家级的强盗?哈哈唐国强却不笑,很严肃地说:你们书读少了,安史之乱知道吗?杨玉环都被迫处死了,国舅杨国忠也被sha了,怎么能说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安禄山史思明是不是国家级的强盗?想不到我一个堂堂的知识青年竟然说不过一个无业游民,被他说得一脸的羞愧。心想回去以后一定要多读一些书。为了避免尴尬我只好转移话题:唐师傅,你是做什么的?怎么没看见你干农活儿呢?这回唐国强很爽朗地笑了:我一个国际级的强盗还用得着干农活吗?我告诉你以后什么时候想喝酒想吃肉只管到唐哥我这里来,谁让我们是老乡呢?后来黄队长听说我到唐国强那里喝过酒吃过肉就警告我:你们知青是有前途的,将来要招工的,不要跟唐国强搅合在一起,他天天喝酒吃肉恐怕来路不正,你要是实在嘴馋就到我们家来,我给你从地窖里挖出一块腊肉,买上二斤包谷酒够我们俩喝的。听了黄队长的话想一想也是不无道理,后来就不再到唐国强的茅屋去了,唐国强也从不邀请我,他这人深藏不露。年底到县里参加优秀知青代表大会意外地碰到县公安局特派员老武,老武在区镇蹲点,是我的棋友,老武硬把我拉到他们家去喝酒,边喝酒便对我说:阿龙,有个事儿想请你帮忙。我说:老武,见外了不是?我们是什么关系?还用得着客套吗?老武说:我们县公安局最近破获了一起盗窃集团案,抓了上百名小偷,可是线索中断了,他们采用的是单线联系,跟地下工作者一样,组织严密,我们怀疑集团首犯就是你们队里的唐国强,据村里人反映他从不劳动,总是吃香的喝辣的,黄队长曾经问过他钱从哪儿来的,他说是孙子给的。我们查过他的家庭情况,此人在城里就是无业游民,没有结过婚,连儿子都没有,哪来的孙子呢?你回去以后要不露声色留神看有什么人跟他联系,或者跟踪他看他活动情况。我说:这跟反特故事一样,有意思。回到农村我留神了好长一段时间,从没见人来找过唐国强,他自己也从不外出,最远就是散步到附近的一个叫大不该小河轮船码头,而且常去那个码头转悠,我把这一情况向老武作了汇报。老武说:你侦查的情况很重要,县公安局将派便衣盯紧大不该。突然有一天,唐国强到知青点来找我说:龙哥,你有没有什么口信要我带?我准备回一趟城里。我心想,你还回城里呢,警察正张网以待,你不是自投罗网吗?然后说:过几天,我也回去,不麻烦了。后来唐国强就失踪了,老武说:一定是因为你没有侦查经验,露出了马脚,让这小子溜了,不过没关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一定逃不掉的。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再也没听说过关于唐国强消息,也许他改行做别的。儿童经典故事_唐朝的故事大全(2):
山西人:唐朝兴衰成败的晴雨表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国力强大、文化繁荣,执当时世界文明之牛耳,至今,世界各国的华人、华裔仍以被称为“唐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纵观唐王朝兴败盛衰的历史过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唐王朝的发展与山西人紧密相连、休戚相关。山西人导演了李唐王朝这出人间历史剧,成为唐朝兴衰成败的晴雨表。
为唐朝创立准备人才资源的山西人 古谚曰: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唐王朝创立于公元618年,但在隋朝时就有人为它的建立准备和积累着人才资源,把这个未来王朝作为他的理想来勾画。他就是隋代大儒“文中子”王通。 王通(?——617),字仲淹,河东龙门(今万荣县通化镇)人。隋文帝在位时,王通曾上书陈治国安邦十二策,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朝廷也任用他做过一些小官,却始终没有重用他的意思。隋炀帝继位,王通看到自己在政治上已无所作为,便辞官回家。在家乡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以便通过他的弟子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王通的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这支王姓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历秦、汉、三国到魏晋,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初唐四杰”之一,他们的诗赋脍炙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王通的学生如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及京兆杜淹等,都是唐初社会的干才。而王通的朋友兼学生中更有一大批兴邦谋国的智能之士,如绛州通守陈叔达、阳城尉房玄龄、巨鹿道士魏征、马邑郡丞李靖、太原士人温大雅、京兆人杜如晦等,后来都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元勋或佐世良才。唐朝兴起于山西,王通又为其培养了这样一支雄厚的人才队伍,使得唐王朝近300年辉煌的发展史始终与山西密切相关。 --------------------------------------------------------------------------------促成大唐气象纷呈的山西人 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典范,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极盛时期。现在人常以大唐气象来形容唐朝的昌盛,但促成大唐气象纷呈的却是洇(太原道注:音因,指液体渗透)渗着一群山西人的心血与智慧。 李渊称帝后,首先面临着统一问题,李世民是南征北战统一全国的主要组织者与指挥者。李渊女平阳公主嫁给临汾人柴绍(?——638)为妻,柴绍在李渊起兵太原时,居长安组织民众响应,为李渊取长安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刘武周是山西北部割据势力的代表,李渊攻占长安,武周一度攻占太原,形成对唐的极大威胁。武德三年(620),李世民率兵击败刘武周,收俘一勇将尉迟恭(585——658),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人,鲜卑族。自后,尉迟恭随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一次,李世民大战王世充,被王世充骁将山西长治二贤庄人单雄信围困,敬德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坠马,救出李世民,从此二人有生死之交。“玄武门之变”发生,尉迟恭射sha武艺高强的李元吉,收sha李建成、李元吉王府余党,并亲自仗剑逼迫李渊让位李世民,李渊称敬德“有安社稷之功”。李世民登基,拜敬德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历位显职,被李世民图形凌烟阁以示彰扬,李世民在位由其守卫,乃得安然入寝,李世民死,由其守墓,所以随历史的演绎,尉迟敬德便成了今天的门神形象。 唐朝完成大一统,温彦博(573——636)立有大功。温彦博,字大临,祁县人,温大雅弟。隋末任幽州总管罗艺司马,在他的极力怂恿游说下,罗艺归唐,使唐北部、东北部兵不血刃而取得统一。贞观四年(630),温彦博任中书令,积极协助唐太宗稳定政局,发展经济,将大批突厥人安置于河套地区。另一个祁县人王(王圭)(570——638),字叔(王介),李建成被sha,王(王圭)以其才干超群、忠事不二被李世民免sha,任为谏议大夫,王以李世民为圣明之主也忠心事之,不久拔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予,赐爵永宁县男。贞观八年,任礼部尚书,并任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魏王泰师傅。唐太宗嫁女王(王圭)子,以示优宠。王(王圭)敢于犯颜直谏,是与魏征齐名的诤臣之一,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同时,一位由隋入唐历仕三朝的山西老臣裴矩(547——627),因犯颜直谏深得太宗称赞,谓“裴矩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哉!”为“贞观之治”增色不少。河津人薛仁贵(614——683)至今家喻户晓,其主要功绩是协助唐太宗、唐高宗平定高丽、突厥。太宗曾言:“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薛仁贵成为唐朝稳定边境、扬威周边的著名将领。 唐玄宗时有两位山西人值得一书。一位是稷山人裴耀卿(681——743),字焕之。开元中,任户部侍郎、京兆尹,他下大力解决漕运,每年仅为关中运粮一项便为国家节约30万缗运费,为“开元盛世”做出了贡献。另一位是祁县人王忠嗣(705——749),原名训,由玄宗赐名忠嗣,是玄宗最为信赖的将领。天宝五年(746),王忠嗣一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控御万里,全国劲兵重镇悉归其掌握。他在边关励精图治,使万里边塞安然,“自国初以来,未之有也”。李光弼、哥舒翰等均为其部下,是安禄山起兵反唐的主要障碍。后被jian相李林甫诬陷,被贬,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由此衰矣。 使唐鼎革移的山西人 唐朝之所以兴盛,是因为有唐一代出现了三代英主——唐太宗——武则天——唐明皇,山西人的参与使其更加具有了戏剧性。 唐太宗做为一代英主,其文治武功千古留传,但他决不会想到,他的一位小小才人武则天,会在他死后革移唐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位女皇帝。太宗崩,高宗即位,武则天经过一段尼姑生活后被高宗召回宫封为昭仪。永徽六年(655),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高宗因病不能理政,朝政便由武则天代理。显庆五年(660),武则天开始全面掌握唐朝大权。武则天,并州文水人。其时,朝内由重臣闻喜人裴炎(?——684)协助,外有闻喜人裴行俭(619——682)护持。麟德二年(665),裴行俭任安西都护,曾招抚西域诸国归附唐。仪凤四年(679),西突厥叛乱,他袭俘西突厥可汉都支,稳定了西北边塞。弘道元年(683),裴炎受高宗遗诏辅中宗,炎恪尽职守。中宗要以韦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炎坚决反对,几谏无效,便有废立之意。当时高宗曾遗嘱中宗“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在中宗即位后,实际上临朝称制。这样裴炎便与武则天共废中宗,立睿宗。由于武则天把持朝政,裴炎与武则天政见不和,日见疏远。文明元年(684)秋,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名起兵扬州反对武则天,裴炎上书武则天要其归政皇帝,被武则天处死。裴炎死,武则天废睿宗自立为帝,改国号周,自称圣神皇帝,开始大肆诛sha李唐重臣及宗室,重用武姓。武承嗣(?——698)是武则天侄,咸享二年(671)被立为武氏的继承人。嗣圣元年(684)任宰相,以为“武氏当有天下”,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武则天称帝,武承嗣被封魏王,他授意他人上书武则天希望被立为太子,遭到狄仁杰反对,未果,乃忧郁而死。武三思(?——707)亦是武则天侄,天授元年(690)封梁王,神功元年(697)任宰相,极力劝说武则天立其为太子,也没有得逞。武则天之所以未敢传位武姓。是因为太原人狄仁杰在中间起了主要作用。狄仁杰(607——700),字怀英。武则天识其才干,于天授二年拨任宰相,契丹族攻陷冀州,狄仁杰统兵御敌,武则天赐以紫袍、龟带,并亲笔赐“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成为出将入相的名臣。神功元年再任宰相,引拔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一批著名将相,一方面受武则天信赖,精心治理国家,一方面又为恢复李唐王室极早运作,培养班底,还为后来玄宗“开元盛世”的出现培养了一批人才。圣历年间,武承嗣、武三思极力劝说武则天立武姓太子,狄仁杰犯颜直谏,痛陈利弊,终于使武则天请回废太子中宗李显再立为太子,为恢复李唐王朝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常称狄仁杰为“国老”,并说“见公拜,朕也身痛”。狄仁杰病故,武则天泣曰:“朝堂空矣!”“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兄弟,汾阳人宋之问(?——712)不顾自己出身进士、诗名极盛的声誉,谄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又主张贡举受赂,其人格污损堕落,为世人所不齿。睿宗时被流放。赐死。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发动政变,拥中宗复位,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在位15年,执政近50年,她“劝农桑,薄赋徭”,禁止浮华,重用人才,定边疆,开创“殿试”制度,武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历史上少有的治世之才,历来受到史家赞誉。 革李唐之命,武则天是主要实践者,恢复李唐王室,首推狄仁杰,还有一位主要参与者是临汾人敬晖(?——706)。敬晖,字仲晔。长安三年(703)任中台右丞,即右宰相,极力扼止武三思及张易之兄弟的胡作非为。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与敬晖、桓彦范等联合,逼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中宗复位后,敬晖以大功进爵齐国公,享受免死罪10次的优待。中宗复位,李唐王朝仍不稳固,武三思通过勾结韦后取得中宗信任,被任用为宰相,开始纠集私党,重用兵部尚书宗楚客及周利用、冉祖雍等“三思五狗”,将张柬之等人全部排挤出朝。后因私通韦后及上官昭容,谋废太子重俊,被太子围sha于景龙元年(7o7)。宗楚客(?—<儿童经典故事_唐朝的故事大全(3):
唐朝公主如狼似虎:竟曾“霸占”过诗人王维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
此地回鸾驾,缘谿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 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 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 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这首诗是大名鼎鼎的王维所作。王维在今天的人们说起来,地位似不及李白和杜甫。但在盛唐当时,王维的诗名却远在这两人之上。尤其是杜甫,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少陵野老罢了。说起来王维的诗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唐代诗作中秀出丛林,历代名家无不叹服。林黛玉教香菱读诗,也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王维的五律,确是一绝,只有孟浩然、老杜或可相比一二,其他人远远不如。 然而,本篇这首诗却也并不是特别出色。尤其是和王维集子中的其他诗句相比,无非就是用了一些道家的神仙术语来烘云托雾,非常谨慎恰当地恭维玉真公主罢了。虽然王维才华横溢,但在这应制诗的题材中却也缚手缚脚,大失才子本色。如果只看到这些,本诗当然就随手翻过,没有什么好看的了。但这里我们特意录出这首诗来聊聊,是因为王维和玉真公主之间有好多不得不说的故事。而且经江湖夜雨学刘心武谈红楼一样大胆假设,胡乱求证,竟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玉真公主曾强暴和霸占过王维,并影响了王维的一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看玉真公主的来历。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而且与唐玄宗是一母所生。他们的母亲窦德妃曾被祖母武则天叫到宫中秘密处死。到玄宗做了皇帝后,却找遍了宫中,也没有把母亲的尸骨找到。窦德妃死时,唐玄宗李隆基才九岁,玉真公主当然更小,据说只有二三岁左右。慑于武则天的*yin*威,幼年时玄宗兄弟和小妹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但他们却手足情深。玄宗的大哥李成器 (后改名为李宪,封宁王),就真心地推让李隆基当皇帝,李隆基对他也全无猜疑之心。玄宗下朝后,和这些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不依君臣之礼,还是没有当皇帝时的老样子。了解唐代历史的人都有这样的看法,李旦的这些儿女之间的和睦,在李唐家族中是很少见的。 玉真公主不愿意嫁人,自愿出家为女道士。大家可不要认为,玉真公主一当上女道士,就是缁衣顿改昔年妆,过青灯黄卷下的日子。她的宫观之华丽一点不逊于皇宫,甚至尚有过之。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嫌太过奢糜。据有人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的考证,说是曾结婚,并生有二子。这个结婚一词,用得不当。公主结婚,并非小事,史书肯定有记载,正式结婚没有,和男人同居之类的,那是少不了的。李唐家族,无论男女,都非常爱吃荤腥。李世民把自己的弟妹收入房中,李治搞上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高阳公主私通和尚,太平公主大玩男宠,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扒灰之诮。唐代女道士,本来就都是放荡情怀的豪放女,玉真公主当然也不例外。 少年时王维也是满腔希望,充满理想的。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但这些诗篇几乎全出于他的少年时代,及第后的王维虽然曾有被贬到山东济州(现在济宁附近)的经历,但后来他的仕途还是相当平稳的,然而他的诗里面却再也没有这样的豪气了,只有意冷心灰后的淡漠。王志清先生《纵横论王维》一书中的说法是:王维亲和山水绝不是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远离政治或者对抗政治的选择,而是灵魂被罪恶感压迫到了无法忍受地步的一种生命本真的反抗努力。这是为什么?王维在妻子死后,孤居三十年不再续娶,这在唐代高官中相当罕见。有人说王维学佛,这学佛未必就完全像出家人一样四大皆空,白居易不是一边诵经拜佛,一边左手搂着杨柳腰小蛮,右手抱着樱桃口樊素嘛。王维的弟弟王缙,虽然和王维一样受家庭影响,信奉佛教,但王缙却奢侈过费,妻妾成群,和王维清寂自苦的情境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段事情: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 (720年),结果落第。这一年,他常在宁王、歧王府中出入,王爷对他相当好--待之如师友。然后,为了求得科第的门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就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于是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 关于此事,江湖夜雨仔细推想一下,越想越觉得是个圈套。宁王、歧王和王维的关系也相当好,直接和考官说句话推荐一下,不就得了。前面说过,唐玄宗和兄弟姐妹们关系挺融洽的,不存在其他时代那些兄弟们间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样的情况。而且大家看歧王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召呼自己的家妓出来待客的情形一样。十有八九,天真的王维早就成了歧王们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玩物。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也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阅男人多矣,很难相信饮宴之后她能放过纯真年少的王维。 但王维不同于张昌宗、张易之等人,更不像宋之问那样想拚命抓住女皇、公主们的一条裙带。王维是个单纯天真的少年,像白玉一样无瑕。他初次应试时写的诗就是《赋得清如玉壶冰》,但现在他却被玉真公主jian污了,这件事对他的刺激是相当大的,从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阴影。 在王维二十岁那年,他写下了《息夫人》一诗:莫以今时宠,而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首诗是在宁王(即玄宗的大哥)府中所写。也有一段故事:玄宗的大哥把皇位让了出去,于是专心于吃喝玩乐。他有家妓数十人,都是绝色女子。其中有一个原是宁王府边卖大饼的人的妻子,长得纤白明晰,宁王一见就爱,于是多给她老公钱将她纳入府中,宠爱有加。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你还想不想你那做大饼的老公?此女默然不语。宁王让人召她的大饼老公来相见。这个女子注视无语,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当时王府中 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然。宁王命赋诗,当时二十岁的王维诗首先做成,众人叹服,后来宁王把这个女子还给了饼师。 大家看历来写息夫人的诗,都是指责的居多,像杜牧就抱怨她不像绿珠一样自尽(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但王维为什么却一腔同情,率先写出这样感人至深、感同身受一般的诗句?答案就在前面,正是因为王维也有过被玉真公主这样的皇家权贵强暴过的经历,他才能将息夫人的痛苦体会得这样深刻。 还有,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八品)。品级虽然不高,但这却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玉真公主这样安排,肯定是为了让他方便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但王维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出京,远去山东济州做了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什么叫伶人舞黄狮子?据说依唐代律令,舞黄狮子节目是专门为皇帝而演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当以犯律处置。王维身为太乐丞,手下的人可能彩排演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故而获罪。但其实这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又不是私藏甲兵之类的谋逆行为,按说依王维和歧王及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会处罚这样重,甚至根本不会有什么罪责加身。但王维却一下子贬到济州,这一去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为了什么?答案很明显,正是王维不再愿意到床上侍侯公主,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妻子,于是玉真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找借口贬他到穷乡僻壤劳动改造一番。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忍不住了。他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之后,他悄悄地潜回了长安。但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根本没有实授什么官职。然而,我们又知道另外一个故事: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意气相投。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结果老孟赖狗扶不上墙头去,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sha。这里大有疑问,孟浩然你和王维是朋友,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jian在床的jian夫*yin*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地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这样突然。而且,我们说过,当时王维并无官职,皇帝为什么要上他家去?要说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也要前呼后拥,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宿舍卫生的,说来就来?所以江湖夜雨认定,王维此时定是住在玉真公主居处,或成了玉真公主的外宅。可能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儿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以玄宗的兄妹情深,肯定不时来看看,玄宗兄妹间亲密得很,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故而才有这档子事。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死去了。十有八九就是因王维被玉真公主霸占而气死的。或许是王维心中存在愧疚,或许是玉真公主不让他再娶,所以他后半生的三十年一直孤身未娶。此后,王维的仕途就一直大道通天,直到尚书右丞这样的官职。但对于王维来说,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苦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这两句诗,就正是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正是因为王维有这件难以启齿的羞辱之事,所以他一直内心处在忏悔,在寻求解脱。大家看历史上相当多的青楼名妓,人老珠黄以后,往往皈依佛门,寻求解脱,也是此理。了解到王维这个心结,再读他的诗,应该有一层更深的理解。 ①赊:长而远的意思,这里形容山路绵长。 ②石髓:道家传说,山中有一种如膏状的东西,形状如精致的奶酪,服用后齿发更生,病人服用后都会痊愈。 ③胡麻:即芝麻,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将芝麻带回中国,所以被称为胡麻。 ④五云年:道家称神仙乘五色云车。本文摘自儿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