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分享 列表

睡前故事

亲子关系,并非全部是由爱构成的

2024-10-28 07:33:03

曾写过一篇自SHA,是得到的爱太少?的文章。有读者批评认为,父母并不真正理解孩子,反而指责、控制甚至在精神上虐待孩子。孩子在心理、精神上受到极大伤害,是导致孩子自SHA的原因。

确实,受到来自于父母的伤害,是如今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个硬伤。小伤痛如不被爱、不被重视;大伤痛如被遗弃、被虐待;还有来自父母的期待压力等等。

孩子为何受伤?

一是源于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诸如被爱、被满足、被理解、被认同、被肯定等心理需求。更有甚者,孩子自己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还要被要求去爱父母、去满足父母的期待与愿望,为此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孩子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甚至是过度的满足,但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则处于严重匮乏状态。

二则可能是僵化了父母的角色概念。常听到有论调高唱父母之爱有多么的无私与伟大。说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等等。而且在家庭中,孩子确实成为了小太阳,所有人都围着转。于是,在观念上,孩子似乎认为:父母本就应当满足孩子的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需求。于是,父母在角色上,被定义为一切为孩子好,全部为满足孩子照料孩子给予孩子爱而存在的人。

三是理想化地期待父母为非普通人。孩子处于自我中心位置,把父母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来源,而且期待父母在能力上,天经地义地就能做得足够好。比如给予恰当的满足,并同时给予适当的挫败,培养出孩子健全的人格特质。于是,父母被架在能够满足孩子一切的“超人”的位置。

因此,在残酷的现实之下,孩子们难免觉得受伤了。

孩子们似乎很无辜,父母们更是感到惶惑。

父母把孩子当作小太阳,所有的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尽其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但是孩子们不仅没有得到爱,却受到了伤害。还要想自SHA。是不是现在的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太自私了,太不懂感恩了?

为了应对惶惑的家长们,社会上开始流行家庭教育的培训。一种是站在孩子的期待层面,让父母不断学习成长,从而成为“无我”的、能够无条件地爱孩子的“足够好”的父母;另一种则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大声叫喊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孝道。

两种培训都很盛行,似乎通过培训学习成长,一方就能成长为完人,从而全能地满足另一方的需求。例如培养“理想化”我父母,或者“圣贤”式的子女,满足了弱者的期待心理,所以盛行。

在应对问题之前,首先要看清本质。

我想对孩子说出一个并不太乐观的真相,那就是:父母之所以要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本身的原因,也不是因为爱你才生育你的。

请看一些父母们关于为何要生孩子的分享:

“年龄大了就结婚了,结婚后发现别人都有孩子,所以也要想生一个”。

“婚后夫妻之间感情淡了,所以想要有个孩子来增添家庭气氛”。

“为了传宗接代,延续自然生命吧”。

“养育防老嘛,到老了的时候,会有个照应”。

可见,他们虽然想要一个孩子,但并非与你有关啊。而且,他们可能想要一个男孩,但是你却是个女孩。他们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以实现他们无法完成的愿望。总之,他们是为着自己的目的才生育孩子的。

至于你的到来,纯粹是个偶然。一个新生命到来了,他们欣喜、惊讶,甚至沮丧。因为,也许你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也许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与失望。新的亲子关系就这样产生了,而在此之前,关系中就夹杂着来自父母的特殊的期待与目的。纠结吧?

之所以纠结,是因为在亲子关系中双方都有各自的需求希望被满足。孩子有生理的、物质的、心理的、精神的需求。父母自身也有不同的需求。只不过,在亲子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孩子的需求。

我还想说,亲子关系中,父母照顾孩子,更多是出于责任,爱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由于一个新生命的到来,那些父母们才被迫升格成为“父母”。而现实中,他们只不过是普通的男女罢了。

从理论上讲,在孩子的生命初期,如果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足够好”(恰当的满足与挫败)的照料与回应,孩子就能够对自我产生良好的感觉,也能对他人感到满意,从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特质。如果父母没有能够恰当地照料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感觉受伤,不仅对自我感到糟糕,也对他人充满失望。

但是,现实中,遗憾的是,父母却是普通男女。根本无法达到孩子所期待的理想化的程度。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而适当的满足,被爱的伤痛在所难免。孩子似乎期待近乎完美的父母出现,能够恰当地照料并回应他们的需求,但是(问题就在这个但是),现实总是让人感到遗憾,问题,孩子的问题(行为的、心理的、自SHA的)就这样产生了。

不仅如此,父母在生育孩子之初,就对孩子有着不同的期待。孩子别无选择地要承受来自于父母的期待和愿望。父母要孩子认真读书上名牌大学,一半是为孩子将来的前途,也可能另有一半是为了他们自己的颜面,家族的希望。这让孩子们更多感受到的不是来自父母的爱,而是被掌控。

唉,因为孩子的到来,才被升格为“父母”的家长们,在很多方面,只是普通的男女,甚至不过是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面对新的生命,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要去照料。而至于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那真的要看缘份和造化了。

亲子关系,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血缘关系。并非全部是由爱构成的。那种无私地、无条件地满足需求地爱孩,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爱,只是亲关系中的一部分。伤害,也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现实。

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父母也无法选择自己想要的孩子。所以,孩子无法期待父母完美的照料,父母也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

亲子关系,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透过关系,让灵魂来学习爱;亲子双方,都只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彼此的成长。不为别的,只为减少伤害与受伤。当父母们愿意学习成长时,孩子们又如何可以只停留在受害者位置呢?

所谓的爱,或许无法用得到多少来衡量,而是可以以那个学习与努力成长的过程感受到的东西吧。

专栏回顾:修慧养心

感情中所有的不可能,都是有原因的

爱,越是付出就越是拥有

你变成现在这样,都是父母的错?

孩子,你需要来见心理咨询师

跟孩子讲道理,这不是爱

感情中,女人想要很多爱,男人想要很多性?

有钱,是一种怎样的内心体验?

母爱的品质,决定儿女一生的幸福

如何才能打破自己的人生模式?

如何才能让工作变得让人感到快乐?

为爱痴狂:爱上他人之前,先爱自己

职场团队中的私人情感是如何影响工作的?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安全感?

如何找回自己的自信?

孩子自SHA,是因为得到的爱太少?

原创作者:王金现@修慧养心。以探索生命智慧,滋养心灵为己任。致力于咨询实务,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


上一篇:在今天,还有什么不会变?
下一篇:如何在浮躁中获得一份平静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