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因为艺术而相遇,演绎出一段感人的民国往事。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八吊钱,换来一世情缘。文章读来感人至深,荡气回肠。情义无价,艺无止境!
梅兰芳能成为京剧大师,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背后还有个特殊的智囊团,成员多是京城名流,因为酷爱京剧,自发组织起来,为他出谋划策、创作剧本、联系演出,事无巨细,几乎无所不包。这些人都是梅兰芳的超级粉丝,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梅党,他们出钱出力,以捧梅为乐,共同把京剧艺术推上了巅峰。
李宣倜便是梅党中人,清末时毕业于--士官学校,回国后任三品御前侍卫,人称三爷。梅兰芳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跟随祖母生活。他自幼入科班学艺,十岁登台演出,便崭露头角。李宣倜对梅兰芳极为赏识,帮他修改过不少唱词,还接济过梅家,两人由此结下了一世情缘。
梅兰芳十五岁那年,不幸染上了白喉病,但仍每日带病坚持演出。当时的医疗水平可想而知,若治疗不及时,白喉病会危及生命。李宣倜得知情况后,不由得心急如火,马上跑去梅家,找到梅兰芳的祖母,当面质问道:小孩都病得这么重了,干嘛还让他登台演出,这不是要孩子的命吗?祖母顿时泪下,叹息道:三爷,您有所不知,我们全家都靠这孩子每天唱戏赚八吊钱来养活。他一天不唱,一家人就揭不开锅,我也是迫不得已啊!李宣倜当即吩咐:那好,从明天起,你每天派人到我家去取八吊钱来,马上送孩子去治病,治好了为止。
对于贫病交加的梅家,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梅兰芳的祖母大为感激,果然每天到李家去取八吊钱。全家的生活来源有了保障,梅兰芳就不必再去演出,每天待在家里安心养病。四十天后,梅兰芳病情痊愈,重新登台。李宣倜接济梅家,完全是出于爱才心切,以他当时的显赫地位,自然没把这三百多吊钱放在心上。
岁月沉浮,人生的际遇总是很难捉摸,更何况是在乱世之中。两个人在晚清时结识,经历了清朝覆灭、民国建立,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与--人合作,李宣倜却在汪伪南京国民政府任职。抗战胜利后,当梅兰芳名满天下时,李宣倜已沦为汉--,妻离子散,穷困潦倒。他蜗居在上海的一间小公寓里,无依无靠,晚景凄凉。富贵时的朋友早已消散,别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梅兰芳从不避嫌,不光每月资助他两百元生活费,还经常派上海的女弟子去陪他聊天解闷。梅兰芳每次到上海演出,必先把李宣倜接来吃饭,依然毕恭毕敬,喊一声三爷。
1961年,李宣倜病重,弥留之际,梅兰芳伺奉床前,紧握住他干枯的双手,动情地说道:三爷,您放心,身后之事,我一人承担。老人闻言,潸然泪下,不久安然辞世。他生前是汉--,几乎没有朋友,身边也没有亲人,全部后事均由梅兰芳亲力亲为,操办妥当。两个月后,梅兰芳也溘然辞世。
后来,篆刻大师陈巨来在回忆录中提起此事,大发感慨:苟梅先死二月,则李尸臭矣!陈巨来和梅兰芳、李宣倜是同时代的人,与两位当事人都有过交往,算是这段往事的见证人。他的话也许过于直白,却更让人对这段情义升起敬重。
两人的情分,因赏识而起,以报恩而终,有始有终,很像戏文里的故事,颇有些人生如戏的味道。李宣倜当年给梅家每天支付八吊钱时,断不会想到日后之事,而梅兰芳始终谨记在心,用一生来回报。民国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为何独有梅党,而不见张党、李党?由此可见梅兰芳的魅力所在。他留给世人的,不只是〇灿夺目的艺术,还有熠熠生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