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大脑的惊人可塑性:盲童用视觉中心处理语言学习
新发现表明,由于大脑存在“可塑性”,先天性盲童与视力正常儿童可以适应各自的感觉体验,而这将为未来的相关治疗提供思路。
脑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图。在成年后失明的人们,即使失明几十年,也难以像先天性失明患者那样明显地为视觉皮质分配新任务。
大脑中某些部分曾被认为主管视觉处理,然而一项研究发现,最小年龄为5岁的盲童会调用这些部分进行语言信息的处理。
该项研究加深了神经学家对于“可塑性”的理解,换言之,大脑是怎样适应个体体验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研究者们为先天性盲童和视力正常儿童读故事、播音乐,同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仪研究他们的脑部活动。
所有儿童均以英语为母语,科学家们在播放故事和音乐时,还让孩子们玩一个叫做“这是下一个么?”的游戏。他们会听到一段20秒的音乐剪辑、一个以非母语讲述的故事、或一个英语故事。然后,孩子们被要求说出随后的3秒剪辑是否为上述故事或音乐的正确延续。
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一度被认为主要处理视觉的脑叶被盲童用于处理语言,该发现既强调了孩童时期大脑的适应性,也突出了体验的深远影响。
“这项研究受试者为孩童,我们在cr中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其令人兴奋之处在于在与语言相距甚远的视觉皮层中发现了这种功能。”该项研究的一位研究员,同时也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与脑科学系教授玛丽娜·贝德尼(Marina Bedny)说。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抽象功能,不像视觉,是(多数)哺乳动物共有的,”贝德妮说,“这恰恰体现我们的大脑有多么灵活。”
这项研究——Visual Cortex Responds to Spoken Languagein Blind Children发表在本周的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该研究是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合作完成的。
共有59名4~17岁儿童参与了这项实验。其中包括19名先天性盲童,其余视觉正常的儿童中20名戴有眼罩,另20位不佩戴。
最小年龄为的5岁盲童脑部活动表现不同于视力正常的儿童(无论是否佩戴眼罩),他们在听英文故事时有使用大脑视叶的征象。注意到大脑中视叶和语言叶部非常接近,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皮层“殖民”(colonisation)。
研究人员对成年人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成年后失明的人们,即使失明几十年,也难以像先天性失明患者那样明显地重新调用视觉皮质。重获视力的成年盲人案例研究表明,适应新的感官异常艰难。
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吉尼维尔·伊登(Guinevere Eden)教授通过神经影像来研究学习行为和阅读习得,他表示这项研究体现了大脑某些区域在年轻时期的可塑性,而许多神经学家仍认为这些区域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神经学家)在一种经典的大脑及其分界示意图下进行研究,而这个体系表明语言住在大脑这所房子某个房间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伊登(Eden)提及大脑时说。
“人们有各自不同的感官体验,因为他们往往有不同的语言体验……我们才刚刚开始去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研究结果对于未来的治疗有一定启示,包括将视觉能力对先天性失明患者大脑的影响纳入考虑。研究者在本周将研究发表的同时,也提出在另一组盲童中重复该研究的必要性,而大脑的这种行为在0~4岁盲童中的情况仍不清楚。
仅仅几十年前,神经学家们还相信大脑内的边界要严格得多。
“如果你扫描99%人群,会发现所有人的神经生物学特征都是一致的。”贝德妮(Bedny)说。这一度使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脑叶功能是固有的,总是处理特定的体验,如视觉或嗅觉。
然而,正如贝德妮(Bedny)指出的,人类的基本体验——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在多数人看来是一成不变的。而盲童完全不同的体验打开了一扇窥视基本体验对大脑深远影响的窗口,并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提供了另一维度。
“这些体验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我们从未去思考它们,如视觉,如听觉,如与人的言语交流。”贝德妮(Bedny)说,“大脑在发育早期对体验的响应特别强烈,而这并不意味成年后它就不能改变了。”
该研究也是首批针对先天性盲童大脑进行的研究之一。先天性盲童是个非常小的群体。美--国盲人印刷厂估计美--国有60000名儿童(年龄低于21岁)属“法定失明”,该术语指的是矫正视力仍低于20/200的人群。那些儿童约占美--国人口的0.0001%。而该研究中的先天性眼盲患者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
贝德妮(Bedny)的团队希望这样的研究可以在其他先天性盲童群体中进行重复,而她本人相信这将为未来失明的治疗提供思路。而这还需要大量关于大脑如何发展技能以适应失明的研究,这些技能包括听力和记忆的改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