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孩子的心愿是什么

2024-10-28 07:33:03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心愿,而且这个心愿往往成为其梦想起飞的最真实的DNA。但现实是,寒门子弟在十八岁之前只允许有一个心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孩子满足这个要求,他们就可以获得与之匹配的一切:各种营养品的无限供给,所有家务劳动的免于承担,甚至带有奖励性质的旅游寒暑假去北大、清华参观。
  
  在读书这个主渠道之外,总有一些孩子在应试的战车上过早出局,沦为差生,家长们还需要两手准备:有条件的准备银子,努力将自己无法在应试中胜出的孩子送到海外;更多的人则需要让孩子掌握一门才艺。于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为下一次残酷的打拼厉兵秣马。
  
  在广电总局将地方卫视的综艺节目驱赶到夜深人静的时刻后,寒暑假成了其提高收视率的黄金时刻因为孩子们放假了。这些节目宛如社会上报考艺校热潮的延伸,借助全民卡拉OK狂欢积聚的草根麦霸,向孩子们展示着学业不好时另外的关键出路:有才艺才配有梦想。
  
  当下至少有十几档歌舞节目在激烈地PK。一夜成名的渴望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将孩子们的激情瞬间点燃。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处境和自己无比相似的人,在经受了导师和编导的反复折腾后,成为万众追捧、身价倍增的新星。而事实上,这样的角逐比高考还要残酷,还要遵循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成功学逻辑。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本应多元的社会生态在青少年那里,却形成了逼仄的二元成才模式:要么成为优秀的考试机器,要么成为歌星舞神。可麻烦的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却是创新型的科研人才,是懂市场的企业家,是有人文素养的社会管理者。其稀缺的背后除了折射出社会选拔机制和价值导向的缺陷,更折射出教育启蒙的失败。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身上都隐藏着独特的禀赋和才华,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特长。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伟大理念;两千多年后,为了捍卫社会最基本的公平,在高考唯一的准绳下,有教无类异化成无视社会需求的应试比拼,而因材施教则被学校、家长、社会改造成无视孩子兴趣特长的才艺训练。
  
  一个被无数次验证过的规律是:一个孩子只有被充分地尊重其爱好,发现其特长,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但现实是自认为万能的灭绝师太,她按照同样的模式对孩子进行格式化,导致所有的爱好和特长被集中,孩子们被洗脑,然后完成了盲从和适应,上大学以后再踏上发现自我的苦旅如此确实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幸运儿,但代价是绝大多数的湮灭。
  
  从这个角度上说,深圳卫视的电视真人秀节目《饭没了秀》倒是值得推荐。这档节目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直击当下教育的痼疾,去努力发现孩子们最初的心愿和特长,坚持以子为主体,紧紧围绕愿望这一主题,贴近当下社会背景,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丰富的世界的图谱。
  
  契合中国梦的主旋律,融合更多元的社会性热点话题,该节目完成了一个真正多元的梦想展示。或许,假期结束,这些宝贝会重回应试教育的主渠道,去接受格式化的训练,但曾经在荧屏上展示的一切,必将是一次关键的启迪,会帮助更多沉睡的家长醒来他们都是爱孩的,只是忘记该怎样去爱。


上一篇:你的影响力有多大
下一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