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关于榜样的故事大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榜样的睡前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睡前小故事榜样的睡前小故事:(1):
榜样
要说这天下事儿呀,没有不敢做的,是只有不敢想的。已经五十多岁、就出了一本书的黄主席,说啥也要在这次市作协换届选举中弄个一官半职当当,而且人家的目标还挺专一,就锁定了副主席。
黄主席是市下属一个县的文联副主席。舞文弄墨这么多年了,跟市作协、市文联的头头脑脑都特熟,他又年届退休,按理说就算赏光也应该照顾他一个副主席,可作协这地方毕竟是论文章拼实力的地儿呀,而黄主席平时酒瓶子比笔杆子耍得更要顺得多,只是在年轻的时候出版过一本作品集,随后也就是在市报、晚报以及一些内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豆腐块、袖珍体什么的,实在没有分量,所以严格说来他真的没有资格当这个副主席。可黄主席一听这话就急了,眼珠子顿时瞪得比牛蛋还大:一本作品集怎么了?曹雪芹的《红楼梦》还半部呢,你们谁能比得了?文学这个东西,重要的是质!
那你的一本作品集怎么定质呢?有人半开玩笑问道。
那就看什么人欣赏它,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刘作家你们都知道吧?你们到他家看看,他家的书全是古代典籍,现代文学作品只有一本,那就是我的那本作品集。他自己也承认,是我的那本书给了他无尽的营养和动力!不信你们亲自去查问!
刘作家大家太熟悉了,就是黄主席那个县走出去的作者,作品已经发表了数百万字,拿奖都拿到手软,现在在省城定居,已经是全国知名大作家。要是黄主席说的这个情况是真的,那还真说明市县两级作协的这些文人们水平太低,读不懂黄主席作品的深刻内涵。于是,大家既好奇又怀疑,商量了好几天,决定打探一下。结果,人家黄主席说的真没错,刘作家的书架上真的就只有他那一本作品集是现代的文学作品,而刘作家也公开承认:我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黄主席,更确切地说是他这部书的帮助,从它身上,我激发了创作激情和灵感,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既然全国著名的刘大作家都以黄主席的作品为榜样,市里这些小作家们就只能承认欣赏水平有限了。他们回来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一致投了黄主席的赞成票,就这样,原本没有可能当上副主席的黄主席,正式成为市作协的副主席。据说,他还要再出版几本作品集,给更多的人当榜样。
说出就出,黄主席做事向来是雷厉风行。新文集出版后,他亲自赶到省城,把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文集赠送给了刘作家。刘作家认真翻看后,端端正正地把黄主席的新书摆上了自己的书架,然后两个人携手入座,把酒痛饮。
酒达三巡,尽兴而散。刘作家送走黄主席转回屋,妻子正翻看着那本文集,不由皱起了眉头:这是啥乱七八糟的呀,这还不如第一本呢,这也能算文章?你把这两本书当榜样,你是喝糊涂了还是真糊涂了?
我清醒得很!刘作家把书扔到一旁,拉着妻子的手说,媳妇,这么多年来,当我写作没信心的时候,我就翻翻黄主席的书,然后我就想,这么烂的文章也能整成书,我凭啥不能写出名呀?!正因为有这样的榜样,所以我才能坚持到现在并且成功了!
榜样的睡前小故事:(2):
学习乞丐好榜样
莱布尼兹(GottfriendWilhelmLeibniz,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平事迹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着名学者的着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着作,并对他们的着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着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二、始创微积分
17世纪下半叶,欧洲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各方面的迫切需要,经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与历史的积累,建立在函数与极限概念基础上的微积分理论应运而生了。微积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由阿基米德等人提出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方法。1665年牛顿创始了微积分,莱布尼兹在1673~1676年间也发表了微积分思想的论着。以前,微分和积分作为两种数学运算、两类数学问题,是分别的加以研究的。卡瓦列里、巴罗、沃利斯等人得到了一系列求面积(积分)、求切线斜率(导数)的重要结果,但这些结果都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只有莱布尼兹和牛顿将积分和微分真正沟通起来,明确地找到了两者内在的直接联系:微分和积分是互逆的两种运算。而这是微积分建立的关键所在。只有确立了这一基本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微积分学。并从对各种函数的微分和求积公式中,总结出共同的算法程序,使微积分方法普遍化,发展成用符号表示的微积分运算法则。因此,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兹大体上完成的,但不是由他们发明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然而关于微积分创立的优先权,数学上曾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实际上,牛顿在微积分方面的研究虽早于莱布尼兹,但莱布尼兹成果的发表则早于牛顿。莱布尼兹在1684年10月发表的《教师学报》上的论文,一种求极大极小的奇妙类型的计算,在数学史上被认为是最早发表的微积分文献。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也写道:十年前在我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G、W莱布尼兹的通信中,我表明我已经知道确定极大值和极小值的方法、作切线的方法以及类似的方法,但我在交换的信件中隐瞒了这方法,这位最卓越的科学家在回信中写道,他也发现了一种同样的方法。他并诉述了他的方法,它与我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他的措词和符号而外。(但在第三版及以后再版时,这段话被删掉了。)因此,后来人们公认牛顿和莱布尼兹是各自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牛顿从物理学出发,运用集合方法研究微积分,其应用上更多地结合了运动学,造诣高于莱布尼兹。莱布尼兹则从几何问题出发,运用分析学方法引进微积分概念、得出运算法则,其数学的严密性与系统性是牛顿所不及的。莱布尼兹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他发明了一套适用的符号系统,如,引入dx表示x的微分,表示积分,dnx表示n阶微分等等。这些符号进一步促进了微积分学的发展。1713年,莱布尼兹发表了《微积分的历史和起源》一文,总结了自己创立微积分学的思路,说明了自己成就的独立性。
三、高等数学上的众多成就
莱布尼兹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研究及成果渗透到高等数学的许多领域。他的一系列重要数学理论的提出,为后来的数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布尼兹曾讨论过负数和复数的性质,得出复数的对数并不存在,共扼复数的和是实数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莱布尼兹证明了自己结论是正确的。他还对线性方程组进行研究,对消元法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并首先引入了行列式的概念,提出行列式的某些理论。此外,莱布尼兹还创立了符号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发明了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的计算机和二进制,为计算机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丰硕的物理学成果
莱布尼兹的物理学成就也是非凡的。他发表了《物理学新假说》,提出了具体运动原理和抽象运动原理,认为运动着的物体,不论多么渺小,他将带着处于完全静止状态的物体的部分一起运动。他还对笛卡儿提出的动量守恒原理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能量守恒原理的雏型,并在《教师学报》上发表了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着错误的简短证明,提出了运动的量的问题,证明了动量不能作为运动的度量单位,并引入动能概念,第一次认为动能守恒是一个普通的物理原理。他又充分地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观点。他也反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空见,空间本身不是绝对的实在性,空间和物质的区别就象时间和运动的区别一样,可是这些东西虽有区别,却是不可分离的。在光学方面,莱布尼兹也有所建树,他利用微积分中的求极值方法,推导出了折射定律,并尝试用求极值的方法解释光学基本定律。可以说莱布尼兹的物理学研究一直是朝着为物理学建立一个类似欧氏几何的公理系统的目标前进的。
五、中西文化交流之倡导者
莱布尼兹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哲学思想十分关注,是最早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德国人。他向耶酥会来华传教士格里马尔迪了解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情况,包括养蚕纺织、造纸印染、冶金矿产、天文地理、数学文字等等,并将这些资料编辑成册出版。他认为中西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在《中国近况》一书的绪论中,莱布尼兹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相比,面积相当,但人口数量则已超过。在日常生活以及经验地应付自然的技能方面,我们是不分伯仲的。我们双方各自都具备通过相互交流使对方受益的技能。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辩方面,显然我们要略胜一筹,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拙了。在这里,莱布尼兹不仅显示出了不带欧洲中心论色彩的虚心好学精神,而且为中西文化双向交流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极力推动这种交流向纵深发展,是东西方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进步。
莱布尼兹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毕生的努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虚心好学、对中国文化平等相待,不含欧洲中心论偏见的精神尤为难能可贵,值得后世永远敬仰、效仿。
榜样的睡前小故事:(3):
父亲的榜样
主编递给我一份“作者-读者座谈会”的名单,并请我一个一个地邀请他们。读者名单的最后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沙.他很勤奋,经常模仿宋的风格送他的作品,但他总是缺乏一些天赋。他寄的大多数文章都是白色的。然而,他还是一个接一个地送来了。他家里没有电话,写信也不安全。我决定邀请他来我家。他家住在沈阳最大的工人住宅区,家具很简单。他和他高二的儿子各占了半个圆桌。他的那一半用信纸摊开,他儿子的那一半是一堆练习。在交谈中,我了解到老沙是子弹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他被解雇后,他和妻子在路边卖贺卡来维持生活。我离开时,老沙坚持要送来。在路上,老沙喃喃地说:“别逗我了,我知道我不是素材,但我必须写下来。”“为什么?”我很奇怪。老沙坚定地说:“我儿子老了。作为一个父亲,我没有权利没有钱,没有职位,没有工作,没有资金让孩子尊重。但我会用每天晚上坐在他对面的辛勤工作感染他,给孩子留下一个好榜样,让他比我更坚强。”
榜样的睡前小故事:(4):
榜样
孙虎快四十岁的人了,孩子刚刚都十多岁了,已上初中了,凭着自已的一番努力,他在城市里扎下了根,也算是事业有成了。
可是他对父母却不怎么样,还指望他孝顺?半年六个月的也不见他回来一趟,弄得父母好生埋怨,庄里相亲的也在背后指责他。
人言可畏,眼不见心不烦,为避人耳目,干脆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说干就干,就这样他在郊区给他的父母租上了房子,任由你们自己过就是了。没有了舆论的监督,就这样他对父母就更不闻不问了。
她的母亲去世了,为了省钱,他在郊区的碎石堆里悄悄地出了个坑把她埋了,待他爹去世的时候,他在旁边又出了个坑,想把他爹也葬到里头,这里虽然条件简陋,可是在这乱石岗里无人知晓,还能省下一笔安葬费。
在出坑的时候,他的儿子刚刚帮着他在旁边又出了一个坑,孙虎很纳闷,你多出这一个坑干什么?
我想给你备下一个,等你将来死了以后我也把你葬到这里,我想到那时的物价更贵,这样到时我可以多省下点钱。儿子一本正经的说道。
你这个不孝之子,我算是白养你了,现在我的心可是拔凉拔凉的了。孙虎生气的说道。
你才是不孝之子呢,看看你对我爷爷奶奶这都做了一些啥好事,还好意思说我?儿子抢白道。
榜样的睡前小故事:(5):
父亲的榜样
主编把“作者读者座谈会”的名单交给我,要我逐一邀请。读者名单的最后一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沙援朝。他很勤奋,常有作品寄来,一笔一划的仿宋体,但总缺了些才气,所发的几篇大多是补白。然而,他还是一篇篇地寄。
他家没有电话,写信又不保险,我决定登门相邀。他家住在沈阳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家里陈设简单,他和上高二的儿子各占用半张圆桌,他的那半摊着稿纸,儿子的那半是一堆习题。交谈中我得知老沙原是子弹小学语文教师,下岗后和妻子一起在路边卖卡维持生活。
我走的时候,老沙执意要送,路上,老沙喃喃地说:“您别哄我了,我知道我不是那块料,但我还要写下去。”
“为什么?”我很奇怪。老沙很坚定地说:“我儿子大了,作为一个父亲,我没权没钱没地位甚至没工作,毫无一点让孩子尊重的资本,但我要用每晚坐在他对面的刻苦写作来感染他,为孩子留下一个父亲应有的榜样,让他以后比我强!”
榜样的睡前小故事:(6):
世代女子的榜样
陪女友看望她的姨妈。五十岁许的妇人,肝癌晚期,被病痛折磨许久,来日已不多。
一路上心都提着,不知到了这样情形,她该是怎样的消瘦憔悴、哀怨消沉。却全然不是,除了消瘦。姨妈已经非常瘦弱,面色也略显苍白,但显然精心打扮过。因为治疗头发已经脱落,于是戴了顶朱红色的帽子,有小小边沿的那种,很配她的脸形。打了浅浅的腮红和口红,苍白中显出几分女人艳丽的生动。衣服也是红色的,那种大红的羊毛开衫,配了黑色长裙。裙裾上有手绣的小朵的牡丹,神情也是平静的丝毫不像病人,那份精致和精气神,倒像要上舞台的演员,似有一出《贵妃醉酒》或《牡丹亭》已在锣鼓声里拉开帷幕。她起来迎接我们,打招呼,举手投足不急不缓,有几分从容优雅,又带出几分脱俗高贵。离开女友姨妈家,路上,我想起去世多年的太奶奶。从我有清晰记忆起,太奶奶已经很老了。是旧年代的那种老妇人,小脚,绾发,发上插做工精巧的银簪子,冬天穿黑色或藏蓝色斜襟衫子,夏季,便是月白色的薄衫。黑色布鞋,纯白棉布的袜子,衣襟上,挂一枚白色手帕所有衣饰,都是太奶奶自己制作的。直到后来很老很老了,她也只穿自己缝的衫、自己做的鞋,别人或者机器的做工,她是不入眼的。包括梳头,也一直依靠自己。一头茂密银发干净整齐,纹丝不乱。但这样讲究的太奶奶,当年却并非大户人家的女子,出身自平常小镇人家,家境平平。后来嫁给太爷爷,过得越发拮据,除了那只陪嫁的银簪子,此后的许多年,衣服上,也都是带着补丁的。但据说太奶奶衣上的补丁都是非同寻常的,她会将那同色的布剪成花的模样贴在破碎处,细密的针脚,倒像刻意绣制,很是讲究。太奶奶后半生,一直住在旧瓦房里,房子低矮阴暗,却干净整洁。几件褪去原色的旧家具上,永远是纤尘不染。连那小小的厨房里,用来烧火的树枝杂草,都归拢得整整齐齐。生活俭朴到近乎拮据,但永远保持着一种干净气息,即使一碗简单的手工面,太奶奶也会做得均匀有致。厨房里只有一个手砌的简陋灶台,我记得太奶奶每次做饭时,会在鞋尖上蒙两块小手帕,以免烟灰落到鞋子上。直到去世,太奶奶的屋里始终散发着淡淡的清雅香气。长大后,我觉得那实在是个高贵的老人。她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便是高贵。由此想起刘若英描述自己有着高贵出身的奶奶,说那老妇人,直到老去也是坐有坐姿站有站样,从不慵懒懈怠。一辈子,都要穿旗袍和丝袜。出门前都要化妆。即使不在人前,也要保持着与生俱来的优雅和高贵。是了,就是这几个字与生俱来。并不是刘若英那个名门出身的奶奶,而是我贫穷一生却精致一生的太奶奶,让我知道了,女子的高贵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个女人骨子里的气质。又在后天时时保持和修炼,无论在任何处境下,高贵都如影随形。女友的姨妈也是。还有那些无论在任何处境下、无论年轻苍老、无论贫穷富贵,都保持着从容淡定、一丝不苟的女子,她们都是高贵的。或者,每一个女人天生都是高贵的,只是大多女人忽视了这一点,或在后天庸碌的生活里自动放弃了。我自己亦是如此,自知是个凡俗慵懒的女子,常常不洗脸就出门、穿着球鞋却不穿袜子;常常遇小恙便悲、遇小坎便怒;贪小财、偷小懒、喜怒不自律我知道我做不成她们,我没有那份大气的定力。可是我真的喜欢她们,常常躲在一个角落,看她们高贵的风姿,看她们成为世代女子的榜样。愿高贵的女子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