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涉足足球圈刚满两年的投资人许家印再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
小时候,有位算命先生曾给许家印看相:孩子,你将来是要端金碗的啊!
许家印今天确实捧了个金碗恒大地产。这家1997年才正式运营的房地产公司,在十多年时间里,从单盘草创快速蹿升为中国的房地产巨头。
直到现在,恒大实行的还是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即公司运营中的重大事项都由集团进行统一管理,有人把这种模式戏称为中央集权。它非常适用于扩张性战略,保证了精品模式能快速复制到全国。举个例子,如果今天凭空突然来了一个地产项目,恒大可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组建一个工种齐全的队伍立即操作。这种垂直化管理,保证了恒大全国化扩张中不走弯路、规避风险、节省成本和标准化运营,当然也保证了许家印的绝对权威。
许家印制定出了高达6000多条的规章制度和产业流程,甚至员工的伙食、接送、住宿等,恒大也会建立一个个硬性标准去衡量。但这恰恰是他的特点,追求完美和规模,又不放弃细节。恒大的一位合作伙伴曾说:在中国的公司中,没有一家的执行能力能超过恒大。
解密许家印,不仅是还原一代人的成长困境和机遇,也是再次解构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或在萌芽、或在实践、抑或已经湮灭的关于成功的梦。
不认命的农村少年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高贤镇聚台岗村,是许家印的老家。
他的父亲16岁参军入党,做过抗日部队骑兵连的连长,负伤后回家在村子里当仓库保管员,负责拿钥匙、记工分,性格耿直、认真。许家印还不到1岁,母亲得了败血症,匆匆撒手而去,许家印从此成了半个孤儿。照看许家印长大的是奶奶。许家连续多代单传,奶奶非常疼爱幼年丧母的许家印。许家正房的北面墙壁上,至今仍挂着一幅奶奶的肖像,这是少年许家印无师自通、用方格法按照比例一格格地画出来的。初中时学校曾带学生去了一次县城,许家印看到了农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
高中毕业后,他几乎做遍了所有的农村工种,下地锄田,开拖拉机,甚至在生产队里挖大粪。
1977年恢复高考,因为时间仓促,他没有考上。第二年,许家印回到学校复习补课,住在破房子里,每周背一筐馒头和地瓜面饼、一瓶子盐。干粮过了3天就长霉了,他舍不得扔,洗掉霉点后继续吃。当时的许家印,数理化成绩突出,教物理的程老师和教数学的陈老师都很喜欢他,物理考试他总是第一名,其它也都是前三。
1978年,许家印终于如愿考入大学,在人口达1000万的周口市,他的成绩位列前三。
奢侈的热干面
许家印对大学专业的选择,仍然源于他逃离穷乡僻壤、追求人生辉煌的愿望。在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他读的是冶金系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毕业后再差,也是个炼钢工人吧。
他当了4年的卫生委员,这实际上是个求人的活儿。到了大扫除的时候,他总扛着个大扫帚,朝着男女宿舍楼大喊:打扫卫生啦!都快下来啦!有时候男生下来,女生不太愿意下来,许家印就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去找。许家印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从那时候就开始成长,这也让他人情更练达。他的大学老师孟宪昆说。
大学时代的许家印常穿着一套黄军装,晚上洗,白天接着穿。就算是一套旧衣服,也总是干干净净的。家贫的许家印能读完大学,全靠学校当时提供的助学金。我们这代人感激党和国家,是发自内心的。高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国家助学金又支持着我们读完大学。许家印说。
许家印当时唯一的奢侈,就是吃一毛钱一碗的热干面。直到他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人,他最喜欢的夜宵,10顿里有5顿还是热干面。
车间里的小皇帝
1982年。大学毕业的许家印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厂。
1978年才投产的舞钢当时一个炉子都没开工,当务之急是要把工艺技术规程迅速建立起来。许家印被安排协助车间主任陆岳璋工作。他天天钻到钢板缝里研究流程,后来总结出了几百个问题。有些问题很细小,比如抢修设施的间隙,如果吃盒饭是在上面吃还是下面吃呢?问题看似琐碎,却涉及安全。
两个月后,许家印主持制定了生产管理300条,最有趣的当属150度考核法了:当值夜班人员身体打开的幅度超过150度,就定性为上班睡觉,要接受罚款。许家印一炮打响,被人评价为点子多、会管理。
进厂第二年,许家印的职位从技术员升到了车间主任,他在管理方面的潜质开始慢慢呈现。我们把热处理和厚板这两块组建了一个调度中心,这个是许家印自己操作的,可以24小时进行监控和组织生产,保证合同100%完成。陆岳璋说。1987年,冶金工业部颁发给舞钢公司23项奖,许家印自己一个人就占了6项。
短短几年里,许家印成就了舞钢最有活力的车间,他自己也获得了一个外号小皇帝。这个外号,包含着许家印在这个三百多人大车间中的权威:技术上过硬,管理上言出必行,又善于处理跟下属的关系。
他在车间做了个热处理大院,有人戏称许家大院,其中的休息室、会议室,包括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用废弃的钢材制成的。车间里没有洗澡房,许家印就用厚钢板焊了一个洗澡房,有人开玩笑说: 这澡堂子,连机关枪都打不进去,防弹的!
如此年代如此做法,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到了舞钢生涯的后期,许家印已经感觉发展空间越来越少。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舞钢不过是另一个大点儿的山沟罢了,四面都是山,一直有离开闯荡的想法。
不安分的深圳打工仔
1992年,许家印揣着一份三十几页纸的简历,在深圳的各个招聘市场奔波。半个月后,依然找不到一家愿意接收他的单位。他好似虎落平川,难掩心里的巨大失落:在舞钢也算是处级干部了,在这里竟然混到没有工作。
后来,一位好友向他指点迷津:你把那叠简历变得简单点儿试试吧!许家印随后就做了只有两页的新简历,很快,有3家公司愿意聘任他。他选择了其中一家贸易公司,名叫中达。从第一眼我就觉得遇上了好老板,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管理公司的经验,非常非常感谢他。许家印说。
初到一家新公司,他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好在多年工作,让他积累了一定人脉,一个朋友在自己的贸易项目里,给他让了一笔生意。他小心经营,很快为公司赚到了10万元的利润,他也升任为办公室主任。一年后,他主动出击,建议老板跟自己熟悉的舞钢合作。很快,中达旗下一家名为全达的新公司在许家印领衔下成立。
有了这个自己的平台,许家印如鱼得水,全达的业务也蒸蒸日上。
在深圳的那几年,许家印彻底放弃了在舞钢时期做领导的锐利与骄傲,放低身段从头开始,喊人喊得嗷嗷叫,开口就叫师傅,嘴巴很甜,也很谦虚。因为下海后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初做业务员的时候,他在朋友家的走廊住了3个月。后来当了办公室负责人,公司里一间不用的小厨房成了他的卧室。直到1993年,已是深圳全达老总的许家印才跟人合租了个两室两厅。合租的人住一间,许家印和太太以及两个儿子,还有岳母、父亲、朋友,一共7口人住在剩下的厅室。房子里只有合租人的那间卧室有空调,许家印的儿子夏天就躺在合租人门口的地上沾沾冷气。苦涩岁月,为他在首富之后的平淡生活做了最真实的注脚。
赶上广州地产末班车
1994年的国庆节,许家印带上一部标致车,跟司机、出纳、业务人员等4个人,踌躇满志地来到了广州,成立了一家名为鹏达的房地产公司,为中达开辟广州的房地产市场。
鹏达在广州搞的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名叫珠岛花园。在当时以大户型为主流的广州楼市,这个主打小面积、低价格策略的项目迅速成为一匹黑马,还未发售就轰动市场,首期项目很快脱销。
尽管还是职业经理人,这个项目的运作过程,已经开始打上许家印的烙印。快点,快点,再快点珠岛花园项目需要的108个要盖的公章,当年全部搞定,而当年开工,当年销售,当年售罄等八个当年令快速有效的执行力在珠岛花园项目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珠岛项目之前,许家印并没有接触过房地产。许家印后来回忆说:连什么是容积率我都不懂,就这么边学边干起来了。
最后一次出走
1997年5月1日,许家印与中达老板做了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深谈。他感激老板的知遇之恩,话也说得极为坦诚:人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水平、什么样的贡献,就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待遇。不然,从管理上来说,是留不住人的。
珠岛花园为母公司中达净赚两亿多元,许家印的工资一个月竟然才3000多元。他后来回忆说,假如给他10万或20万元一年,自己可能就不会去想创业了。因为创业有风险,也很艰辛。
许家印决意不再为人打工,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开。
中达时期与他共事几年的邓凡,总结了许家印的个性特点:第一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二是完美主义;第三是结果导向;第四是决断力。从技术到管理,从国企到民企,中原的文化底蕴与岭南的商业内涵碰撞之后,终于形成了典型的许氏行事风格。
离开中达,是许家印的最后一次出走。这之后,他的成败,都跟那家名为恒大的公司牢牢捆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