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于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读一本好书,应如饮茶般细细品味,让它的精髓渗入你的灵魂。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将一本书读到通透,心境自然澄明。(蒙蒙)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真正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当你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儿做完时,你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
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心只等着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时只等着回去写游记和炫耀一样,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个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成急不可待的煎熬。
关于读书这件事,我觉得对量的追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知乎上有个很好的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200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
其中有些精彩的回答道出了个中缘由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于使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学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一句话: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你用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从一开始就错了。
同理,如果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你认真进到书里去,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多少本的。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如果有人问一位读书且有大成之人:你因何而脱胎换骨?你因何而涅〇重生?他或许会说:我因200本书而脱胎换骨,我因1000本书而涅〇重生。
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一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埋在里面?你有没有读出来打磨出一个新的自己?
有些书,要用心血去读;有些书,要用足够的经历去读;有些书,是要绞尽脑汁去读;有些书,一辈子都读不完,读不透
所谓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浅了。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
最后,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