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儿童小故事6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庄子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魏庄子“以德绥戎”
名言提示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水》 快乐阅读 魏庄子(又称魏昭子),就是我国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贤大夫魏绛。他主要生活在晋悼公时代,曾任中军司马、下军佐和新军佐,对晋的称霸起过重要作用。 魏绛不但功勋卓著,而且品德高尚。据史书记载,体现他高尚品德的主要有三件事:一是秉公执法;二是以德绥戎;三是谦谨礼让,而以德绥戎最为突出。 魏绛虽不是执掌国家刑罚的官员,但在他任司马的时候,却碰到有人违犯军法的事,而且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悼公的弟弟杨干。 悼公即位之后,内修政理,外和诸侯,声威复振。在与齐、鲁、宋、郑等国于鸡泽(今河北邯郸附近)会盟修好时,杨干自恃身份特殊,不把小小的军中司马放在眼里,不遵法纪,胆大妄为,扰乱阵列。为了严明军纪和维护国家的尊严,魏绛不顾个人的进退荣辱,坚决依法给杨干以严惩。悼公听说后,开始时为这个很是恼火,下令说一定要sha死魏绛。谁知魏绛却自己来请罪,并说自己事先没能很好贯彻国公的教令,以致不得不动用刑罚,而且又不敢因自己的过失以怒君心,故请把自己交给司寇,以明正典刑。悼公毕竟是个较为开明的君主。听了魏绛的这番话,自知失教,于是不但没有把他交给司寇,反而又让他去担当新军佐的重任。 魏绛在受到重用以后,更是公忠体国,全力辅佐悼公。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和戎。 戎,是当时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对散居于西北广大地区的游牧族的统称。他们虽较分散,但却非常强悍,给中原各个国家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西周王朝就是被他们的一支犬戎灭掉的。进入春秋以后,与晋国的关系也时好时坏。这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也是很难免的。但刀剑和弓箭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所以,明达之士都主张用和平手段来使彼此都能相安无事。这种人,晋国有,戎族也有。 悼公在位时,由戎族的一支所建立的无终国的国君叫嘉父的,曾派使臣来晋通好。这对晋国来说,也确实是个保持周边地区安宁以巩固发展自己的一个大好机会。但悼公开始时却主张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这显然是不妥当的,魏绛就看出了这一点。他不但根据晋国当时所处的国内外形势,明确指出对戎动武在政治上和道义上必然产生不良后果,而且又从正面概括提出了和戎五利之说: 一、戎族逐水草而居,贵货易土,而我则重农耕,重土易货;若两族和好,则我可卖货于彼,同时又可从他们那里买回土地,这样互通有无,对双方都有好处。 二、两族和好,边境一带即可免除战祸,这样,内地即可民押于野,老百姓即可安安生生地种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三、两族和好,必使四邻震动,诸侯咸服。 四、两族和好,双方也可师徒不勤,甲兵不顿,避免生命财产的无谓损失。 五、鉴于后羿代夏自立后不能与周边各族和睦相处而被寒浞(zhu)所灭的历史教训,我晋国一定要采取以德绥戎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使远至迩安。 经过这一番有理有据的陈说,悼公终被说服,并欣然派他为使,前去和戎。此后,两族和睦相处,亲如兄弟,晋国也因此于八年之内,九合诸侯,威德远扬。这就是魏绛和戎的著名故事。 魏绛和戎获得成功之后,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悼公特地赏赐给了他一队女乐。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荣耀。但魏绛却认为这是他作为臣子对国家所应尽的责任,其目的是在定边安民,而不是为了奖赏。于是就再三恳辞;但由于悼公执意要他接受,结果,实在推托不过,只好象征性地受女乐之半以表谢意。 由此可见,魏绛不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主张民族和睦的杰出代表之一,而且在品德上也是堪称楷模的。 言行导航 在历史上,武力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以得服人也是经常应用,也是我们所提倡和崇尚的。魏绛根据具体分析,用德政来感化戎族,重修友好,从而赢得两国的和睦共处,也为晋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以诚方能感人,以善方能动人,以德方能服人。魏绛以德绥戎,以友善对待戎族,维护了两国的和睦。到今天,仍提醒我们要和平待人,与人为善。庄子辞聘
庄子在濮水河边钓鱼。楚王听说庄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隐士,便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治理好楚国。于是派两个使者带着厚重的聘礼前去寻找他。使者沿着河边找了好多天,终于在濮水的转弯处找到了他。
庄子坐在濮水边,头上戴着一顶草帽,眼睛紧紧盯着河面,两位使者不敢惊动庄子,只得轻轻地走向前去,对庄子说:我们国王早就知道您的大名,想请您去楚国做宰相,协助楚王料理国事,所以派我们来请您。
庄子手里拿着鱼竿一动也不动,就像没听见一样。两个使者没办法,只好又说了一遍。等了好半天,庄子转过头看看两位使者,开口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大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装在一个珍贵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是这样吗?
两位使者忙点头说:是的,是的。
庄子又说:那么请问二位,这只神龟是情愿死了,留下几块骨壳受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
两位使者不明白庄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还用说吗!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了。
庄子听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庄子止住笑,对使者说:你俩回去吧!告诉楚王,就说我宁愿像乌龟在泥里拖着尾巴爬,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上。
使者这才明白庄子的意思,又劝庄子,说:楚王送你千金,许以为相,您还是赴任为好。庄子说:千金是重利,相国是尊位,但你们没见到用作祭祀的牺牛吗!把它喂养长大,然后披上绣花的披衣送入太庙,宰sha后作祭祀品,这时它就是想作一个孤单的小猪也办不到。你们去吧,不要污辱我,我不会为国事所羁,我决心终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两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
庄子辞聘
庄子辞聘的故事有一天,庄子正在河边钓着鱼,此时楚王派了两个使者来寻找他请他出山治国,那么最后庄子有没有答应呢?赶紧来故事里看看吧。
庄子在濮水河边钓鱼。楚王听说庄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隐士,便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治理好楚国。于是派两个使者带着厚重的聘礼前去寻找他。使者沿着河边找了好多天,终于在濮水的转弯处找到了他。
庄子坐在濮水边,头上戴着一顶草帽,眼睛紧紧盯着河面,两位使者不敢惊动庄子,只得轻轻地走向前去,对庄子说:“我们国王早就知道您的大名,想请您去楚国做宰相,协助楚王料理国事,所以派我们来请您。”
庄子手里拿着鱼竿一动也不动,就像没听见一样。两个使者没办法,只好又说了一遍。等了好半天,庄子转过头看看两位使者,开口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大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装在一个珍贵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是这样吗?”
两位使者忙点头说:“是的,是的。”
庄子又说:“那么请问二位,这只神龟是情愿死了,留下几块骨壳受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
两位使者不明白庄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还用说吗!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了。”
庄子听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庄子止住笑,对使者说:“你俩回去吧!告诉楚王,就说我宁愿像乌龟在泥里拖着尾巴爬,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上。”
使者这才明白庄子的意思,又劝庄子,说:“楚王送你千金,许以为相,您还是赴任为好。”
庄子说:“千金是重利,相国是尊位,但你们没见到用作祭祀的牺牛吗!把它喂养长大,然后披上绣花的披衣送入太庙,宰sha后作祭祀品,这时它就是想作一个孤单的小猪也办不到。你们去吧,不要污辱我,我不会为国事所羁,我决心终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
两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
2庄子辞聘的故事点评故事里的庄子并没有被财富与权力所吸引,而是用一只被供奉的大神龟来做比喻,有人喜欢自由,有人喜欢权力,而庄子选择的就是自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人生不能自由,那么再富贵也是没有用的。
庄子的猴子寓言
寓言故事“庄子的猴子”告诉我们,同样的内涵以不同的顺序呈现,会给人不同的观感。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养猴人要给猴子吃果子,先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怒形于色;他于是改口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转怒为喜。
这也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猴子一天吃的果子总数都是七个,只是在顺序上有所不同,结果就让它们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也许你会觉得这些猴子未免太容易被“耍”了,但庄子借这个寓言要说的其实是“人性”,而非“猴性”,多数人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跟这些猴子差不了多少。
心理学家让一群受测者观看ABC三位学生解答30道难题的录像带:A的回答起先都迅速而正确,但后来却越错越多;B开始时一再碰壁出错,但后来则越答越顺越对;C 则一开始就有对有错,没有一个轨迹可循。最后,ABC三人答对的总题数都是15题(录像带并未交代这个统计数字)。看完录像带,心理学家请受测者评估三名学生的能力,结果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先盛后衰的A比先衰后盛的B较有能力,而且错误地认为A答对的总题数要比B来得多。
实验室里的受测者跟庄子寓言里的猴子一样:同样的内涵若以不同的顺序呈现,就会让人产生不同的观感。“先好后坏”不仅比“先坏后好”给人较佳的整体印象,而且还会让人觉得“先好”就是“真的好”。这是一种“先入为主效应”──最先呈现的事物或特质,会让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且盖过后来出现的相反讯息。
另一个实验更有趣:以两种方式介绍同一个人,甲方式说他是个“聪明、勤勉、冲动、挑剔、顽固、嫉妒”的人,乙方式说他是个“嫉妒、顽固、挑剔、冲动、勤勉、聪明”的人。结果,甲方式的介绍带给听者的整体印象要比乙方式好很多。其实,六种特质完全一样,只是呈现的顺序颠倒而已。
“名实未亏,喜怒为用”,庄子想借猴子的寓言告诉我们顺序的虚幻性,可惜的是多数人还是跟猴子一样被顺序所迷惑。庄子的猴子和心理学家提醒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你不想让人对你的能力和为人做出错误的判断,那你就不必太谦虚,也不必担心无以为继,而应该在一开始时,就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上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下一本:传奇大百科全书庄子知鱼乐
寓言小故事:庄子知鱼乐
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
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惠施辩解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你本来就不是鱼,你肯定也不会知道鱼的感觉。”
庄子到底是做学问的人,十分善于总结问题的症结。他认为两人争论的焦点是,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是你承认我了解鱼的乐趣以后才会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告诉惠施:
“那是因为我在桥上的心情很高兴,所以我就认为鱼儿在水中也是很快乐的。”
这篇寓言是中国古代一场著名的辩论,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惠施的观点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的观点则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庄子:看不惯是境界太低,痛苦太多是智慧不
“看不慣”是境界太低
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随意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告诉我们,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所累。“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从世俗的角度讲,“看不惯”不仅是境界小、情商低的表现,更会为自己树敌无数,招致怨恨。在这方面,曾国藩做得就非常到位。
曾国藩升为二品官员后,可以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但他一向节俭低调,就决定依然乘坐四人抬的蓝呢轿。按照例制,蓝呢轿见到绿呢轿必须让路,否则,抬绿呢轿的人就可以揪住坐蓝呢轿的人一通暴打。
那次,曾国藩乘着蓝呢轿出门,轿子走到一条窄路上,后面来了个绿呢轿。这种情况下,蓝呢轿可以不让路。但曾国藩还是命人靠边走,即使如此,绿呢轿依然不能通过。
抬绿呢轿的人见状奔过来,不由分说,掀起蓝呢轿帘,一把揪出曾国藩,啪啪就是两耳光。
可笑的是,乘绿呢轿的只是个三品官员,曾国藩还比他大一级呢,此官员认出曾国藩后,赶紧跪下来赔礼道歉。
所有人都等着曾国藩打对方两耳光解气,没想到,曾国藩扶起对方,诚恳地说:“确实是我的轿子挡了大人的路,大人赶紧上轿,赶路要紧。”莫名其妙挨了打,居然没事人一样,而且,还再三叮嘱轿夫,凡是见了绿呢轿,不管对方是否官比自己大,都必须让路。
曾国藩说:“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不计较,就不会将自己拉入争斗的旋涡,不被尔虞我诈所累;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会时时遭人陷害;不计较,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充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事事不计较,所以事事看得开,看得顺。曾国藩一门心思做实事,创下了九年内连升十级的官场奇迹。
痛苦太多是智慧不够
老子认为,痛苦源于欲望的放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痛苦和烦恼来自不合理的欲望。欲望过盛,心头贪念越多,羁绊越重,痛苦和烦恼也就越多。
庄子的大智慧在于他能够将人内心最隐蔽的欲望消除一空。当世人为了内心的欲望拼命往上挤时,庄子却从容放下一个又一个欲望的包袱,开始往下走,名、利、权、势都抛下,越走越轻,将生命重新归零。
仓央嘉措曾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庄子,连生死大事也看淡了。庄子妻子死的时候,他不哭不叫,却“鼓盆而歌”,因为在庄子看来,生死都是假象,我们都在大道中。
庄子将死,他的弟子想要厚葬他,庄子则认为“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弟子怕庄子死后,尸身被鸟兽破坏,庄子却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遑遑光阴数十载已是上苍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又何必要求更多呢?
做人欲望不要太多,要求不要太高,攀比心不要太重。
庄子在《至乐》中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天下有至乐吗?如果有至乐,人们将要做些什么,依靠什么?躲避什么,留念什么?喜欢什么,憎恶什么?
他说,在这个社会,“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富、贵、寿、善不是快乐的必要条件。反之,庄子认为,那些富贵的人不仅不快乐,而且还很苦恼,很忧愁。
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达到极致的快乐是在内心深处,是没有表现的。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相融合、与天地相感应的乐,真正的荣誉是没有赞扬、没有名辉的荣誉。这种快乐,并非物质或地位等因素决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