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给人的印象都是口齿伶俐,言语风趣幽默,他们到底是如何演讲的呢?
妙用闭口音
中-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钱玄同,1934年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他举了一个例子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一天,她应邀赴宴,但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她一概用闭口音答话,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有人问她:贵姓?姓胡。多大岁数?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守口如瓶不露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配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露出亮闪闪的金牙,学生听了哈哈大笑。
鸡啄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善于演讲,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1938年,陶行知在武汉大学作演讲。那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拿着一个包走上了讲台。出人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去吃米。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老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此时大家恍然大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拿抽水马桶说事
文学家林语堂素有幽默大师之称。他不但写文章幽默,演讲时也十分风趣。有一回,哥伦比亚大学请他去讲中-国文化。他从衣食住行谈起,一直讲到文学、哲学,大赞中-国文化的--BO大精深、美妙绝伦。一个美--国女学生实在忍不住,手举得老高,语带挑衅地问:林--BO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吗?话音刚落,林语堂微笑着说: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比中-国的好。举座喝彩。
1936年,《纽约时报》和美--国书籍出版者协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全美书展。会上有一项活动是作家演讲,林语堂也在被邀之列。林语堂一上台,先不说话,四下打量,气势就出来了。接着,他不慌不忙地讲起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他没有拿稿子,好像句句是临场发挥,纯正的发音,地道的表达技巧,机智俏皮的口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正听得入神,他却猛地收起话匣子,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他挥一挥衣袖,背着手踱起方步,飘然而去。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半天没回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