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在节目中感慨,说现在的人太功利了,有回他跟学生聊天,对方说想选修法语,又觉得性价比不高,很犹豫。他无语:想学就学呗,怎么还扯到性价比了?
我们所认定的产出,通常只局限在名利层面,能升官发财,能扬名立万,能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才算赚到,才觉得性价比高。
花两年学法语,为的是以后好找工作,万一找工作时没用上,不亏了吗?研究学问一辈子,成果一大堆,但到退休还没捞到一官半职,连教授都不是,简直白活了
总之一切都以名利、外物来衡量。能换来锦衣玉食的用处,才是用处。能往脸上贴金的好处,才算好处。风风光光功成名就的人生,才是好人生。
这貌似已是现代社会的常识。但是这不科学啊。
话说孔子当年也很穷,出门讲学还得靠子贡花钱供着,但他的人生性价比怎么样?
李白就更穷,大部分时间赚的没有花的多,最后贫病交加死在旅途。要是以现在的性价比观点衡量,得分恐怕比农夫还低。或者,他老妈若是早料到结局,可能根本就不会送他去读书认字了,踏踏实实在家种田多好,写那几首酸诗有什么用?
有什么用是个太险恶的问句,它是把不见血的刀,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都被年长者用这个问句轻轻一戳,就给灭了。
可是如果都照这种实用主义逻辑,唐僧就甭取经了,凡高也甭画画了,司马迁甭写《史记》了,曹雪芹更甭著《红楼梦》了,有什么用?窝窝囊囊受苦受难一辈子,还谁都不待见,有那份时间精力,干点儿粗活把肚子填饱不是更好吗?
所以如果非要算算一件事、一种职业、一个人生的性价比的话,我想就算名利必须作为不可忽略的一项指标,也总得把幸福感、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他人所做的贡献等诸多因素都加上去才行。
好比判断一盘菜的价值,不能只以里面有多少肉为标准,色相、味道、营养也都得算数才合理。
我们去饭店点菜,首先考虑的肯定是一道菜的口味和营养,而不仅仅是里面有几块肉。可为什么到了选择人生大事的时候,我们最在乎的反而是有没有肉呢?
总是把自己的选择与所谓的性价比联系在一起,看似无可厚非,但是一切都以名利、外物来衡量,就会局限了人生的视野与高度,也束缚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其实,抛开这些外在的形式,不一味地按照实用主义逻辑去选择、做事,而是以幸福感、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他人所做的贡献等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也许,这样的你才会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