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旅美的作家回国后,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他驾车经过得克萨斯州,在一个没有服务站的路段,车子出了故障,无法启动了。他报了警,很快来了两辆警车。作家非常奇怪,一个报警怎么会来两辆警车。
两位警察打开了故障车的引擎盖,调试了一番,车子仍然无法启动。警察指指两辆警车,对他说:你看看喜欢哪辆车,你可以开一辆走。
作家更加奇怪了。
最后作家挑了一辆警用标志不是很明显的车,驾着它继续前行。而他的车,警察将负责拖到修理厂,等他归程时再来取。
作家为这件事感动极了。
我也感动极了。但后来一想,这事如果放到一个法治意识强、以纳税人至上的国度,其实并不见得有什么好感动。对于警察而言,为司机提供便利,应是他的职责所在。
假如作家是一位美--国人,他还会这样感动吗?
感动,是心灵的一种颤动,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汇。一个人看所未看,闻所未闻,经历之未经历,幸福之未幸福,才会感动。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经常感动,倒不是件什么好事。这几天,我看到一条电视新闻,一个打工仔十多年前来到杭州,打工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一家小店的老板娘给了他一碗饭。十多年后,他在杭州站稳了脚跟,于是他走上了寻找恩人的道路。
这个故事挺好的。但后来一想,这位打工者的感动是有些让人尴尬的。打工者说,当年他为了讨口饭吃,跑了很多小店,没有一家愿意。而这位小店的老板娘却同意了,老板娘好像给他的是一碗剩饭,但就是这碗饭让他感知了一个城市的温暖。
而我读出的况味,并不是这碗饭的温暖,而是他在穷困之中,这碗饭显得分量挺重,被他赋予了超出一碗剩饭的所有含义。如果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一个人流落街头,讨了大半天,才得到一碗剩饭,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我母亲曾经讲一件事,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帮一家水店背水,有一天在我住的那幢楼的3楼摔倒了,坐在那里流泪。原来老人的儿子得了重病,付不出医费。老人背一桶水可以赚1元钱,一天可以背30桶,每天赚30元左右,这样能解决儿子一天的医费。
母亲差点掉泪,而我一点也感动不起来。为什么一个病人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为什么看病那么昂贵,为什么需要老人靠这样的体力劳动去赚取医费
我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人,相反,我的泪腺十分发达,看本小说,看场电影,泪腺就会不由自主地运转起来。
但我看到听到的那么多所谓感动的故事,却让人深深不安。其实,我不需要这样的感动,我希望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得好好的,快乐的。困难时能得到帮助,饥饿时能吃到热饭,疾病降临时能得到治疗,年老时能安享晚年
这个要求,其实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