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豆瓣发了一条广播:“大学的时候和室友一起逛超市。因为穷,为了省钱,看到便宜和打折的食品和日用品就买了很多。因为买的东西太多,两个女孩子力气小拎不动,超市离学校又有点远,于是就打车回学校。原来是为了省钱,结果省的钱都不够打车的车费。一个人做事情别忘了自己的初衷啊!”当时看完自己写的这段话,我便意识到自己最后的总结并不准确,我的这一行为明明是:贫穷导致的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
哈佛大学的教授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沙菲(Eldar Shafir)对稀缺资源状况下的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匮乏会导致认知和判断力的下降,无论这种匮乏是金钱上的还是时间上的,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其影响。“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更简单点讲,就是给拥有“稀缺头脑模式”的穷人一笔钱,或者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穷,遇上各种兼职的机会都会盲目又拼命地抓住,做家教、发传单、咖啡馆服务生、时尚杂志推销员、电话销售……只要能赚到一点钱,我并不在意这些工作对我个人成长、未来职业发展有什么帮助。说实话,我几乎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事情,因为“带宽”不够,我要为这些低薪的工作奔忙,当时还有学业上的压力,贫穷让我变成短视、注意狭隘、急功近利。后来,虽然我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但因为缺乏在专业性的公司实习的经验,又遇上金融危机,我的第一份工作的薪水很低。于是,我领着低工资又过了贫穷的一年。
曾有几个刚大学毕业不久的网友跟我咨询过自己的职场问题。他们的情况大致如此:农民或者小镇工人的子女,大学毕业后来到北上广打拼,做着一份忙碌又薪水不高的工作,干了几个月就受不了,觉得工作太累,薪水太低,于是在冲动之下辞职。原本想利用辞职这段时间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适合和喜欢做什么工作。但因为存款不多,大城市生活的压力又大,辞职之后更加焦虑,眼看着钱快花光了,于是也没法静心找工作,焦虑之下随便找了一份工作先干起来。可是,这份新工作薪水还是不高,还是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时又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于是他们在不自知中陷入:“金钱的匮乏——摆脱匮乏引起的焦虑和痛苦——决策错误无效逃离——匮乏维持或加剧”这一循环模式,我称为“匮乏模式。”
通常我会建议他们一方面节衣缩食,继续坚持工作下去,这是为了存钱,缓解金钱上的焦虑和不安。另一方面我会建议他们利用下班之后的时间去探索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如果他们工作不仅薪水低,还异常忙碌,周末都需要加班,我还会建议他们换一份不那么忙的工作,以此扩展注意力的“带宽”,利用空余的时间学习和思考,为审视和选择自己的行为赢得空间。
当一个人对稀缺资源过分的关注和焦虑的时候,他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会下降,导致他做出更多错误的选择,然后一不小心就走入“匮乏模式”。当一个穷人产生金钱和时间上的双重匮乏时,如果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做出调整,会导致他因逃离痛苦和焦虑,更快地进入“匮乏模式”的循环,最后整个人的生活将陷入混乱和毁灭。
最近我在长投学堂上学习,有一课的内容叫“穷人心态”。2003年英国--大奖得主卡莉?罗杰斯(CallieRogers)把300万美元奖金挥霍在疯狂购物、吸食可卡因、交朋结友以及隆-手术上。后来,她又开始从事女仆的工作,因为破产了。1988年宾夕法尼亚州--大奖得主威廉姆?巴德?珀斯特(William"Bud"Post)把超过1600万美元奖金花在豪宅和汽车以及糟糕的生意上,后来珀斯特宣布破产,在向一位要债人开-后又身陷囹圄,最终于2006年在潦倒中死去。这些例子并不是特例,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欧美的大多数--头奖得主,在中奖不到5年之内,都会因为挥霍无度等原因变得穷困潦倒。这个调查显示,美--国--中奖者中奖之后的破产率高达75%。
为什么有这么多中奖者破产?有的人说他们运气用光或者遇人不淑。我也在网上查过相关的资料,有研究者认为:“--玩家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均低于平均水准,他们的理财能力往往有限。另外,中奖者的头脑中可能还会存在一种被行为经济学家称为心理账户的现象,对中奖得来的钱抱着随意态度,不像对辛苦挣来的薪金收入那么谨慎。”小熊老师的解释是:那些中--的人的观念停留在穷人层面,他们自身的财富已经超越他们的理念,最后决定他们人生的不是现有的财产而是观念,他们不懂像富人一样思考。他进一步说:这个人穷在自己的心理,给他多少钱,中多少--都填补不了。
我个人比较认同小熊的观点。这与穆来纳森所说的“稀缺头脑模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穷人在长期生活中匮乏和紧张的状态会形成“稀缺头脑模式”,后来即便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在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成功故事和传媒信息里展现的是:贫穷这种逆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会激发起一个人的潜能去努力超越自己。现在五六十岁的成功企业家中有不少人从小的家境就非常贫困。松下幸之助也曾说自己成功的秘诀之一是“贫穷让我知道只有奋斗才能成功”。但这些只是特例,这与个人强大的内心素质和机遇有关,现实生活中更普遍的现象是,贫穷像一种慢性病du,中了这种病du的人连心智都会被其腐蚀掉。贫穷对人最大的伤害不是肉体上受了多少苦,也不是为了生存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而是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和思维方式,那种内在心理的金钱匮乏感,会让穷人难以摆脱贫困,就算有幸摆脱了,他们也不易自在地做富人。
作家杰克·伦敦有个短篇热爱生命。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他的伙伴抛弃了,他独自在荒原上寻找着出路。冬天逼近了,环境十分恶劣,他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重伤不停的流血。他只能靠着自己,蹒跚前行。就在他身体非常虚弱,只能匍匐在地上,一点点挪动身体的时候,遇见一匹又饿又病的狼,这匹狼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最终他咬死了狼,借着狼血充饥的力量,爬到海岸,被一支科学考察队救下来。小说的这一部分内容让我震撼,但是更让我震撼的是他获救之后的表现。他身体恢复健康,理智也很清楚,但是每当看到美食被人吃进肚里,他便焦急难耐,人们每咽下一口,他的眼里就会流露出一种深深惋惜的神情。每逢吃饭的时候,他免不了要憎恨那些人。他总是无法摆脱一种恐惧,总怕粮食维持不了多久,不停地向厨子,船舱里的服务员和船长打听食物贮藏的情况。他像乞丐一样向一名水手伸出手,讨要硬面包,然后储存起那些面包。在他的床上和褥子里,以及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硬面包。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人,不论有多少食物摆在他面前,他依然难以忘记饥饿的感觉,依然难以忘记和狼搏斗而生存下来的情形,他依然要在丰衣足食的日子里囤积食物。
穷人往往在有钱之后也难以摆脱内在金钱的匮乏感。成为有钱人的他们感受到的匮乏感不是在现实层面的,而是在心理层面的。他们中有的人像中--头奖的穷人一样,很快将金钱挥霍掉,重新变穷。有的人通过不断挣钱,不断消费来填补内心的匮乏感。那些过度消费,无法节制自己购物欲的女性有部分就属于这一类,她们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虚荣和贪婪,而是内在金钱的匮乏。还有的人终其一生都过分关注和追求金钱,被金钱所控制。
我有个朋友的同事,他们是一对夫妻,都在比较大的国企上班,收人不错又稳定,在上海的中环以内已经有三套房子了,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已经是富人了。但是在他们心理层面上还充满了金钱的匮乏感。两夫妻在最热的夏天都不开空调,经常将办公室厕所中的卷纸带回家,家里的家具都是捡别人扔掉的。两个人每个月都节衣缩食,为了买他们下一套的房子而努力攒钱。因为对自己和他人都抠门得太厉害了,他们的行为在同事和朋友的眼中看来荒诞得近乎可笑。原来这对夫妻各自都经历过长期的贫穷和住房的紧张。
有个朋友的母亲六十多岁,年轻的时候穷怕了,留下一句口头禅:留着,以后用得着。当她从乡下搬到儿子在城里的大房子里住的时候,总是喜欢在外面的街上捡点破烂回家囤积着,在家里也囤积各种各样的垃圾袋。每次家人劝阻她,她都要说那句:留着,以后用得着。
那些内在对金钱充满匮乏感的人,他们对金钱的焦虑有时是不太现实的。心理学家张怡筠就见过一个拥有5000万元存款还活得非常焦虑的女人。
理财专家认为安全感的底线是假如你6个月没有收入,还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说明你是足够安全的(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存款(可用现金)+不工作得到的被动收入/月支出=安全期)。你的安全感的底线是多少个月呢?
如果一个人内在充满金钱的匮乏感,他穷在自己的心理,给他多少钱都无法让他有富足的感觉。即便他看起来是个富人,其实本质上还是一个穷人,他们把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过度追求,受金钱的奴役,没有享受到物质富足带来的心之自由和平和。如果一个人内在充满金钱的富足感,即便他现在看起来是个穷人,因为拥有“带宽”思考未来,他能够像富人一样思考,能够克己自律,克服短视和急功近利,为了长远的未来进行规划和发展,相信金钱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眷顾他。
meiya新书: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_→豆瓣读书;各大网站有售:当当,亚马逊,京东
他爱的是玫瑰,而你是蔷薇→_→豆瓣读书;各大网站有售:当当,亚马逊,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