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你为何难以断舍离?

2024-10-28 07:33:03

随着大家对于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很多心理成长书籍不断涌现,而其中观点也都让大家熟知。譬如:“断舍离”这个概念的兴起,这本书所倡导的:先把自己物品整理清楚的概念,将本不需要的东西逐渐清除出自己的生活,还原简单。我也仔细看过这本书,感觉这个理念很好,包括周围朋友也很兴趣于这个逐渐清晰自己的过程。

但,我也发现,感兴趣的人很多,但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人告诉我,她们看了很多心灵成长书,感觉很有启示,甚至会有警醒的作用,但有时也会很冲突,弄得心里更难受了。例如习惯的快速养成,选男朋友要快刀斩乱麻等等,明白其中道理,却无法做到。

这所有的冲突,都可以用我来访者最近说得一句话来概述:“你自己在哪里?”

在诸多冲突中所反应的核心是你内心的故事,创伤痛处在没有解决之前,很多内容都是在填塞那枯竭的心灵。

“断舍离”,仿佛像行为治疗的一种方式,强制让你可以离开你早已习惯却不健康的方式,但这有一个问题,我们为何沉溺于原来的乱,或者是问题,必然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说当你的潜意识暂时有需要时,意识上的强迫,通常会让一个人冲突增加,甚至压抑过后有更大的需求爆发。也就是一个人明明很习惯地活着,即使他内心承载着巨大创伤,但“稳定”对于这个人有着巨大的意义,能让他暂时舒服、安全地存在着。

举两个例子:一个孩子长期上网,家长万般无奈之下会把网线拔了,把电给掐了。但这个孩子可能会跑到网吧上网,连家都不回了。

一个姑娘与男友分手,说什么都不能接受这个结果,每天泪洗面,任凭周围人把这个男友骂的狗血喷头,姑娘反而会坚贞不屈地等待男友的回归。

或许大家会觉得是否有点极端,但其实现实诸多这样的例子,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特别是各种成瘾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当事者“断舍离”,基本不太可能,因为他们好不容易找到的快乐幸福寄居地,岂容你随意打破?

我理解“断舍离”三个字,就如同一个人需要剪断脐带,与弱小与过去彻底分离,但前提是,当一棵小树苗被土壤足够营养,被水分充分滋润时,他才经得起风吹雨打,修枝剪叶。

从马勒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婴儿与母亲从依恋到分离个体化,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并且她把分离个体化分为几个亚型,其中在六到十个月为孵化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面对母亲不在的时刻,孩子会抓住毛毯,床单或者玩具,这些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让他探索世界,缓解这个孩子的分离焦虑。

当我们成人后,身体长大了,但内心的潜意识并没有时间或空间感,我们面对人事变迁,心中的分离焦虑涌起时,抓住赋予情感色彩的外物,躲避到有安全感的空间,恐怕是让我们内心稳定与舒服的最好方式了,所,一切很难有必须的说法,重要的是你的内心能接受到什么程度?

在这时唯有探索一个人沉溺于人或物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他的内心空洞部分得到真正地理解与接纳,他才有可能有一天离开那个可以逃离现实、但也满足需要的“快乐世界”。

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被很多人所解读,大部分版本在说:理解了就要去执行,达到双方面的统一。但我也看到了另一个版本解读:知行合一是一个统一体,你随时脑中发生的念,就是知行合一的运行,具体意思就是,当你的心念一起,你的语言和行动随时都在运转。我理解真正的知行合一,首先需要修通是那颗心,天性淳朴,符合天道,顺从人心,你的所有生活才会真正顺遂。

断,是具备足够力量后的了断;舍,是储备养料后的取舍;离,是可以选择的距离。

回归本源,顺意为之,收放皆可,心即是安。


上一篇:Mimi来一份:异地情侣应该多久见一次面呢?
下一篇:别难过了,分手是你当时所能做的最佳选择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