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喝一口VS喝一瓶心理学

2024-10-28 07:33:03

心理导读:一些心理学实验的弊端在于只在实验室里做一次。如果让被试每天参与同一个实验,实验结论还会是一样吗?在实验室里喝一可乐和拿回家喝一瓶是不同的。 ——

我有时候特别羡慕“实验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他们常常能以非常直观的逻辑,在大学里找一帮学生受试者做一些特别方便的“实验”,写成一篇简明易懂的论文,证明的不过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然后还能经常发表在 Science 之类的顶级刊物上,并且被媒体和--BO客大肆报道。相比之下,物理学家们就算投入几百万美元做实验,加上外行根本看不懂的理论推导,结论完全不显然的情况下,也未必能确保一篇 PRL 和十五分钟的名望。

比如2007年 Scinece 上有一篇被报道了无穷多次的论文,“Are Women Really More Talkative Than Men ?”研究的问题是人们都说女人话比男人多,多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是在八年的时间跨度内选取了6个大学,每个实验进行4到10天不等,总共考察了男女共396名大学生,让他们只要是清醒的时候就佩戴一个录音机记录所说的话。这样直接统计的结果是女生平均每天说16215个词,男生每天说15669个词,相差7%,因此女生似乎并不明显比男生唠叨。我对这个研究的评论是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这样搞科研的话早没工作了。就算给他们八年时间,他们都不知道重点考察中年以上妇女。

但是人们就是喜欢心理学。本文并不是为了抒发怨念,其实我也喜欢心理学 — 我从来不在--BO客上谈论自己写的论文,却经常谈论心理学实验。本文要说的是这些心理学实验的一个重大弊端。

最近中文媒体上流传非常广泛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是德国人做的,说护身符的确能给人带来好运,因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研究的方法是:

在德国科学家进行的一场实验中,数十人被叫来进行一场高尔夫比赛,其中一半人被告知使用的是在多场比赛中给选手带来好运的幸运球,而另一半人则被告知使用的只是普通球。比赛结束后,科学家发现使用“幸运球”的选手的击球入洞率要比使用普通球的选手高出近40%。

首先这是心理实验庸俗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关于积极心理暗示效应的实验早就汗牛充栋,比如在 Predictably Irrational (怪诞行为学)这本书里就介绍了好几个。其中一个说传统上人们都认为亚洲学生数学好,而女生的数学不好,那么亚洲女生呢?在试验中找一帮亚洲女生分成两组做数学测验。测验前心理暗示其中一组在强调她们是亚洲人;另一组则强调她们是女生。结果果然,第一组的成绩好于第二组。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实验则在考试之前向学生卖 SoBe 饮料(这是一种比较贵的饮料,我喝过,味道倒在其次,瓶子做得挺好),只说这个饮料可能会有效果,但不一定是对脑力有好处(其实没好处)。结果那些拒绝买和花全价买了 SoBe 的学生在测验中成绩相同,都是15道题平均答对9道,而那些被允许以一个折扣价买了这饮料喝的学生则只答对了6.5道。

据此,我们是否应该佩戴护身符,应该在参加数学考试之前提醒自己是个亚洲人,并且千万别喝减价饮料呢?很可能不是这样。

这些实验的弊端在于只做一次,而且还是在实验室里。如果让那些受试者每天都来参加这种考试,每天都是用幸运球比赛,积极心理暗示还有用么?

Tim Harford 在 The Logic of Life 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在我看来重要得多的实验。在实验室里,受试者们分别扮演雇主和雇员,实验发现如果雇主给雇员一个比标准工资高一些的工资的话,雇员也会自觉的干比标准要求多一点的活儿。实验结论显然是,意外的涨工资会带来员工更努力工作的善意回报。但这一次经济学家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们决定把实验在生活中再做一次。他们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招来一批工人,然后随机地给其中一些工人比广告上说的更高的工资。一开始似乎验证了实验室的结论,那些获得意外高工资的人的确干的更加卖力—— 然而这种卖力只持续了不到半天。半天之后,所有工人都只干他们“该干”的活了。

这个实验使我想起百事可乐与可可乐之争。这两种可乐的味道非常接近,但如果你仔细品的话,会发现百事更甜一点,而可口可乐略带一点酸味。可口可乐公司曾经做过实验,在不公布品牌的情况下把这两种可乐倒在小杯里,找一帮受试者品尝。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百事可乐更好喝。

在实验结果的刺激下可口可乐决定改良配方,使得味道更像百事可乐,结果是惨遭失败!消费者抗议新配方。怀旧因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实验室里喝一口和拿回家去喝一瓶,感觉是两码事。其实如果只喝一口的话,可能很多人认为汽水比茶好喝。

目前大多数的心学实验,是“喝一口的心学”,而不是“喝瓶的心理学”。佩戴护身符的第天也许会充满正面的情绪,第二天可能就不好使了,时间长了反而成为累赘,一天不戴可能还会恐慌。所谓“积极理暗示”,其关键也许就在于让受试者感到新鲜想不到。

那么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想象到一个不同的“积极理暗示”,总能变着法地鼓励自己,他是否会在长期尺度上比别人做的更好呢?我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为了把这些个人看法变成无可争议的结论,我们需要的还是,设计得非常合理的心理学实验。从这个角度说实验心理学毕竟还真有可能是一门科学。


上一篇:一个普通青年的骑行故事
下一篇:别把你的情绪交给他人来决定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