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网络是一个大千世界,各个社交应用就是小千世界。微信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而你在里面遇见了谁呢? ——
微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你还不相信,不妨读读下面这则故事:“朋友让车撞倒,狂流血,站不起来。他女友扶都没扶,当机立断拿出手机,拍下了我朋友的惨状并传到了朋友圈,发了句:亲爱的出车祸了,好心疼……”
诚然这只是一则笑话,然而却很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的生活场景。马化腾也从不掩饰自己对微信的喜爱。毕竟,无论是总用户数还是每日活跃用户数,QQ用十几年才做到的,微信用3年就做到了。
我们曾经一度希望自己的QQ永远在线,但那只是表象,并不是真的永远在线。如今,通信早已从PC端延伸到手机端,让我们进入人机一体的境界。曾有人问张小龙,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未来在哪里?这位微信创始人回答说:“移动互联的主要服务对象将会是人群,而非个人。你去感觉现在社会流行的一种潮流,或者人群流行一种潮流,像潮水一样往某一个方向走。这种暗涌,就是最前沿、最具革命性的东西。”
我们在微信里,享受随时与熟人群落进行情感联系的便利,享受随地可以与大多数人分享的服务,享受随心所欲畅游网络的快感。我们的产品正向着,利用现代人类社会的本能来设计产品,让人们得以自然而然地卷入新产品的漩涡。如今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企业管理者、终端销售人员无不为设计这个漩涡而苦思竭虑。
为了追踪微信的人群行为倾向,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杭州7个城市18-40岁的微信用户进行线上访问,回收有效问卷1020份。
微信凭什么胜过QQ
微信和手机QQ的每日活跃用户不相上下,但微信在新闻里的出现频率却远超过了QQ。下面是关于微信的一组数字:
今年7月,腾讯微信用户已逾4亿,预计到今年年底将突破5亿。而微信针对海外用户开发的WeChat用户数也超过了7000万,成为港澳台、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以及墨西哥等地区和国家最受欢迎的社交应用类平台之一。
今年8月5日,微信5.0版本和手机QQ4.2上线,与后者反应相对平淡不同,微信随即被市场研究机构GlobalWebIndex列入“全球最受欢迎的10款智能手机应用榜单”,名列第五。
微信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它出自腾讯,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基础,更因为微信之父张小龙准确地把握住了让社交媒体从PC端转向无线端的诀窍。毕竟,在IT互联网界,每天都有数百个软件或者APP在开发,但最终留下来的却不超过5%。回想起微信设计之初,张小龙曾说:“作为无线的终端产品,它应该极简,不需要人们太多的打字,用语音就可以交流,它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图片,而且可以很快地处理。”这些人性化、独特化、时尚化的设计,最终使微信风靡中国。甚至于你愿意相信,在中国每一部智能手机都有一个微信。张小龙也被誉为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乔布斯的人,而他个人也被公众打上技术宅、工作狂、一丝不苟、沉默寡言的标签。
然而,一旦某款APP进驻你的手机,成为你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开始成为体现你个人行为的一个标签,而且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标签,因为你几乎无时无刻都跟它在一起,向外传达着自己,向内了解着周围。
微信是青年人的世界,上了年岁的老年人则使用甚少。一则笑话说,孩子问爸爸:“你有没有微信?”爸爸回答说:“我现在说什么你都不听,我还有什么威信。”“微信”这个词语甚至可以区分你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
但就是这样一群青年人,却是最不愿意接受商业化、最喜欢标新立异、最渴望得到纯粹娱乐体验的人。他们渴望微信这样的产品出现,并且在微信里形成一个小世界 —— 一个拥有4亿多人的小世界。这相当于继中国、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占到世界6.4%的人口比例。
每天与多少人在微信里相遇
我们在社交媒体中,都有着数十位甚至上百位联系人,然而经常联系的却屈指可数。那么,在微信里,我们每天与多少人相遇呢?
调查数据显示,一半(50.4%)的用户每天在微信上联系1-5个好友,联系6-10个好友的用户为24.5%。再往上走,每天联系11-15个好友的用户为9.6%,每天联系15个以上好友的用户为11.1%。这样的数据表明,多数用户通过微信保持频繁联系的好友不超过“10”,而更多人只有“5”个微信好友。
那么,进而言之,我们每次进到朋友圈里,一定会关注查看对方内容的好友有多少呢?调查数据显示,30.3%的用户表示每次都关注的好友只有1-2人,34.9%的用户表示关注3-5个人,而有6-8个“逢进必关注”好友的用户只剩下11.8%,超过8个的用户只有10.3%。
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微信在用户心目中既不是能够与密友漫漫长谈的电话,也不是帮助自己拓展社交范围的工具,但却是一个值得维持深度交往的平台。“5”就像一个魔咒,将微信主流互动样态限定在了比较稳固的“熟人圈子”中,这对于热衷“陌生人社交”的人来说或许有些失望,但对于更追求互动质量的人来说却是个好消息。虚拟社区中有个著名的“5人”定律,即在一个成熟社区内,当超过5个需要互动的好友时,个人的精力难以兼顾,社交效果就会大大减弱。“5”是个平衡互动效率和精力的理想数字。当微信中的大多数人都稳定地维持着这样一个不大于5的交往圈时,用户黏度和活跃性也是最高的。
在微信里遇见了谁
说起在微信里我们遇到了谁,不免叫大家有些失望。因为既非是摇一摇来的艳遇,也非搜到的蓝颜知己。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微信里的绝大多数好友都是现实中认识的人。最多的好友类型是“同学”、“家人亲戚”,其次是“普通同事”、“普通朋友”和“密友”,最少关注的是“领导”和“客户”。从以上类型看,微信在人们的社交需求中更多是用来维系熟人和半熟人圈,而对于亲密圈则关联不是很强,因此微信有效地扮演着维持“弱连带圈子”的社交工具角色。而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你在白天的工作中得到同事帮助,但你却没有当面说谢谢,因为你要留着通过微信去说。
总之,微信对于人们来说,应该是一个更有针对性的高效社交工具,在这里经营现实“人脉”的成本更低,也更深入。从微信朋友圈的这一特性出发,男性更期望在此拓展事业,女性更期望在此维系亲密感情。对于要在微信上做营销的企业来讲,把握传播的“度”是关键,过频过硬的商业信息会冲击微信平台的“私密性”,影响传播效果,用“朋友”式的软性传播或许更有效,特别是以女性为对象的传播。
在微信里寻找自我
目前,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你可以躲在终端背后,“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代。相反,每个人都作为一个有头像、名字、年龄、联系方式的人站到前面,都有一个身份ID以证明你是谁。微信绝不仅仅是一款通讯工具,它具有更深层的社会意义,它甚至能够帮助你确认手机机主的真实身份。然而,这种真实的身份带来的并不全是优势,它让你不敢如过去在论坛里一般肆无忌惮地破口大骂,不敢高调发表涨工资了的演说,不敢兴高采烈地把拍到的美女发到微信里。这些都源于,“微信”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而是“你跟一部分人的世界”。
调查显示,人们最愿意在微信里发布的内容是“日常见闻”、“心情”和“人生感悟”。
而且在发布的内容方面,男女性别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社会时评(男性19.5%,女性8.4%)、行业动态(男性10.1%,女性4.5%)绝对不是闺蜜们的心头好,女性更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的内容是充满着私密情绪的“心情”(34.3%)、“旅行”(22.1%)、“吃饭聚餐”(18.4%) “居家生活”(12.2%)、“穿衣打扮”(12%)等话题。
总而言之,我们发布在微信里的内容并不是完全随意的,而是有所思考、有所希望的,甚至是有目的的。传播学家认为,如今我们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完成了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自媒体时代是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使用类似微信这样的媒介向小世界发布自己的内容,进而勾连着广袤的大世界。
原题